(1)

(2)

(3)

(4)

(5)

(6)

(7)

(8)

(9)

(10)

1999.7.8------(91)

△佛性

人人皆具佛性,乃指人人皆可修成佛。
成佛是指成為一個沒有煩惱的解脫智者。
解脫,是指不再罣礙、不再恐怖,究竟涅槃。

《心經》所言「究竟涅槃」,乃由「般若」智慧斷除「執著」後,自然達成的境界,是原本具有的狀態,不是「修」而「得」,乃還其「本來面目」的境界。


1999.7.9------(92)

△本具

既然「本來具有」,何以無法享用呢?由於一念無明,不明實相
,而起妄想執著之故。

證悟的人,並非比別人多出了什麼,只是減少了那些莫須有的煩惱。


1999.7.10------(93)

△正念、妄念

要達到「正念」與「妄念」不二的境界,必須要證入空性才有可能。在空中,自然無正念、念妄之分別,證入空性則遠離貪執,﹝自然在定中﹞。

而「妄念」是什麼呢?一念離貪執便是「正念」,因「貪執」使得「念」成「妄」、因貪執而隨妄念轉。

所以啊,一念離貪執,則念念皆菩提。東想想、西想想,則生種種智慧,如果「斷念」,那只是「無想定」,與禪並不相應。這也就是為什麼六祖要說「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

什麼時候,才算「證入空性」?斷盡「我法二執」時。


1999.7.11------(94)

△妄念非敵

所謂「不與妄念為敵」,是指在修行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發覺有妄念時,妄念自絕,心中不必為了有妄念而懊惱不已。隨它來也隨它去,心中不再介意,當下便是解脫。

當證入不二時,則無正念、妄念之分別,哪來的敵對狀態呢?

若能做到「不與妄念為敵」,便是快樂修行人。


1999.7.14------(95)

△見山不是山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初悟見性的境界,見到萬法空性,不被假相所迷惑,無我無法、無凡無聖。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這是澈悟之后的境界,肯定人間有善惡、有凡聖、有業報,但能隨業而不變,不忍眾生苦。

第一階段:色即是空,第二階段:空即是色。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