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 問 答(下)

1999.5.27------(60)

△它不是個東西

問:
「如來藏」也是常被佛教徒談到的名詞。「如來藏」可能有幾種解釋,其中一種是:如來「藏」在眾生心中,每個眾生心中都有如來,只是被妄想、煩惱、執著蒙蔽了。

答:
這也是方便說,「如來藏」名詞的提出,只是為了讓人們了解:
每個人都能成佛、到達解脫,只因妄想、煩惱、執著太多,以致不能解脫。

問:
如此說來,「如來藏」也和「佛性」一樣?

答:
可以說是同樣的意思。

問:
不是說有個東西,這個東西不是世間物?名詞如「佛性」或「如來藏」,只是用來表達它的存在,而它的存在不像世間物的存在?

答:
它不是個東西──不是世間上的東西,也不是世間外的東西。根本就不是東西。它只是一種表徵、一種形容,不是說有一個如來藏的東西,被另一個東西包起來。它的含意是說,人們所以不能進入清淨的涅槃境界,都是妄想煩惱與執著在作怪,一旦妄想等打掉之後,心就會進入清淨、不生不滅的境界。那時就會發現:自己本來是如來,只是被妄想等覆藏,不知而已。

問:
既無我,涅槃中的清淨,是誰在感覺?

答:
「清淨」也是方便講,是針對煩惱來說的。也就是要讓眾生感覺到,自己有很多的煩惱,而消除了煩惱、沒有煩惱的那種境界,就叫做「清淨」。


1999.5.28------(61)

△解脫道上四層次

問:
依你看,從凡夫修行到達解脫,有幾個層次?

答:
從禪悟修行來說,應該有四個層次。它們是:(1)放下;(2)明心見性;(3)無我,真正證入無我;(4)阿羅漢,貪瞋痴永遠止息。這是參考一些資料,再配合修行經驗,覺得這種分法,蠻實用的。

譬如說,某某人開悟了,通常我們會誤以為他進入無我的境界了。於是,便用「無我」來衡量他,結果就會感覺:這個人還有點我執嗎?怎麼會是開悟的人呢?然後,一個無我的人,我們又用阿羅漢來衡量,於是又發現,這個人還有點習氣,怎麼是阿羅漢呢?

其實,開悟不過是解脫道上的一個階段。所謂「開悟」,只是得到安心,對生死問題了無牽掛。但是呢?他可能還沒有進入無我。他會比較傾向無我,卻還不是無我。真正無我的話,心就不會再有厭煩。因為,他的心已跟世間的緣起緣滅完全融入。所以,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他都能無怨無悔。可是,習氣或許還存在,必須不斷的修行、磨練,直到貪瞋痴慢疑等等都止息了,才是圓滿的境界。這就叫阿羅漢。

問:
開悟、明心見性還不能「無我」嗎?

答:
這要看「無我」的層次,一般來說,明心見性只是斷「分別我執」而已。我們看過去禪宗祖師語錄。一個人已經開悟了,師父卻還要鼓勵他,必須繼續修,不斷的起疑情、不斷的用功。由此便可見,開悟絕非就是無我,更不是已圓滿。


1999.5.29------(62)

△怎樣是「無我」?

問:
你說的「無我」,是怎樣的情形?

答:
「無我」就是說,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心完全的跟因緣融合在一起。換句話說,不管所遇到的事情怎樣,心都在無怨無悔的狀態,不會起厭煩、不會討厭、不會不滿,心裡不會有什麼不爽快,一點點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我」。

問:
會覺得厭煩,可說還有俱生我執?

答:
是啊,有俱生我執,還沒有進入無我。必須俱生我執除掉以後,才叫做四果。而俱生我執實在是很難斷的。

問:
看來,要達到「無我」,可不簡單?

答:
俱生我執斷了,進入無我,才是達到解脫的境界;對凡夫來說,便可以說已進入大解脫境界。但還有點習氣,不算圓滿,只是那些習氣不會帶給他煩惱。能夠進一步消除了習氣,就已到達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大自在──隨時都自自在在的。

問:
習氣為什麼難斷?

答:
習氣雖然難斷,卻不會令開悟者煩惱。通常開悟後,就沒有煩惱,雖然知道自己有習氣存在,也感到有些不自在,別人看他也不自在,但他不會為此產生煩惱。

問:
初步的無我,凡夫較有修養也做得到,但要完全無我,就不容易了。

答:
這就如,突然間有人拿著槍指著你、要槍斃你的時候,你心裡有沒有嚇一跳?沒有的話,表示你已達到真正的無我了。相反的,感到震驚、害怕,那表示你還有「我」──俱生我執未斷。


1999.5.31------(63)

△如何不受輪迴?

問:
是否俱生我執斷,才能不受輪迴?

答:
在開悟、明心見性之後,心裡就能明白,原來輪迴就是涅槃。

問:
知道是知道,但能做到不輪迴嗎?例如、業會拖人去輪迴?

答:
輪迴源於情緒的不穩定。一個人見性後,可能還會有情緒的起伏,要到四果,斷了業的習氣後,才不再有情緒的起伏,也就沒有輪迴的狀態。這是斷俱生我執以後的境界了。但雖有情緒的起伏等輪迴狀態,開悟的人並不會為此煩惱。

問:
原始佛教談到,除了阿羅漢之外,阿那含以內的三果行者,捨身之後,尚免不了三界內的生死。您的看法如何?

答:
三界可說是心的境界,並非離開了心,另有三界可去。我們的心具足了欲界、色界與無色界,已足夠我們去輪迴了。其實,不管一個人有沒有證悟,當下本來就是佛,三界、輪迴、煩惱等等,都由自己的妄想所造成,再由自己枉受諸苦。


1999.6.1------(64)

△本來是佛

問:
在真諦是這樣講,本來是佛。

答:
是的,我們本來就是佛,不是經過修行才成佛。所以,為什麼大乘佛教不要像小乘那樣、一步一步修,而要人馬上就進入不二境界?它並非否定小乘的修法,而是用另外一種比較直接的方法。例如:密宗就講,你就是佛,要把自己當作佛、觀想成佛,然後煩惱很快就能消除。因為.佛是沒有煩惱的,佛也不是修來的。既然如此,經典為什麼又說了那麼多的修法?只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方便而已。

問:
既然眾生本來都是佛,為什麼會有眾生?那不成了佛來做眾生?未來我們成佛之後,也會再輪迴做眾生?

答:
其實,般若經典說,無佛、無眾生。這是真的,確實是沒有佛也沒有眾生。因為,沒有一個輪迴的主體,何來眾生?既無眾生,哪來佛?一些佛學名詞,在有妄心的人看來,會覺得困惑,一旦沒有妄心的時候,就會發現:啊!那都是多餘的,主要是在誘導眾生。我們把大小乘所講的對照、濃縮一下就知道.所有的佛法都是一種方便,主要是讓眾生的心有所依靠之後,慢慢的再來步入沒有煩惱的境界。

但在講說方便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大乘經典常常強調「本來成佛」。例如:《圓覺經》說:「眾生本來成佛」,《觀無量壽經》說:「是心是佛」。這絕不是亂說,而是直接說出事實,讓眾生能夠很快的體驗到;如果不能,只好繞圈子了,繞到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都在原地踏步。

問:
能接受這種理念的人,恐怕不多。

答:
就是這樣,所以要迴小向大,以大眾能夠接受的方法來攝受眾生。因此,大乘的方便,有很多值得諒解的地方。有不少人一直反對大乘,認為用原始佛教的方法來攝受眾生就好。可是,有些眾生沒有給他佛號、給他消災就不行,那將如何?

問:
其實,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一種方便。

答:
對呀!都是方便,「無我」是方便,「空」也是方便,龍樹菩薩就說過:「空」是個手段。(全文完)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