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6.2------(65) △不需要「我」 感到不需要有個「我」,不必為了什麼而活,只是隨緣度日,不再貪求「我」的存在。沒有可嫉妒的對象、沒有令人討厭的目標、沒有死后如何的疑慮,對淨土毫無興趣,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極樂。 1999.6.4------(66) △「我執」 「我執」本來空。 1999.6.5------(67) △順境 在一個太順利的環境裡,確實難以檢驗是否已得心解脫,只有在 1999.6.6------(68) △根境 若無六塵,則顯不出有六根之性用。例如:若無外境,則不知有眼根之見性。在外太空中,所見一片漆黑,若一出生即處於這種環境,則無「見」之概念。耳、鼻、舌、身、意等亦同。由此可推知,心與境同時出現,心境合一,無心則無境、無境則無心。主客合一,無主體則無客體,無客體亦無主體。 1999.6.8------(69) △悟道 悟道,並不是指瞭解了一個什麼真理,而是體驗到一種境界。所謂「禪悟」,就是體驗到那無以言喻的清淨心,那種境界離兩邊、無分別,又叫做「不二」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人人本具的「原始樣態」,所以稱作「本來面目」。恢復這個本來清淨的面目,叫做悟道、見道,此時的感受是自在。 1999.6.9------(70) △生滅 佛不說斷滅,因為本來就無「生」,如何有「滅」可說呢?換言之,並不是過去有「生」,也不是將來有「滅」,其實,當下就是寂滅啊。 1999.6.10------(71) △迷悟 迷與悟之分別執著也是一種妄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證悟者的心中,根本沒有「我」「證悟」的心行,心中根本沒有「眾生應度」的想法。看到嬰兒餓哭了,就賽給他牛奶喝,心中不去思考有什麼事發生,但是明白一切。這就是惺惺而寂寂、寂寂而惺惺。 1999.6.11------(72) △自在 無量劫以來就是這般自在,無量劫以後仍然如其本來。本來自在,不必他求;向來如此,不用害怕。 1999.6.12------(73) △覺性 1999.6.14------(74) △善根 對於善根不具足的人,「空」容易落入斷滅。若一切皆空,該當何為?隨緣自在可也。 1999.6.18------(75) △無欲 1999.6.19------(76) △解脫 眾生本來就已解脫,更貼切而言,本來就沒有解脫不解脫的問題,種種問題皆出自眾生的妄想。為什麼會在清淨中無端起妄想呢?這正是《圓覺經》所探討的的理趣。 1999.6.20------(77) △醒夢 「醒夢一如」乃不二境界,是指醒與非醒乃吾人妄心之分別。醒與非醒皆不可得,欲求覺醒、欲求不入夢寐亦屬妄求。醒也自在、夢也自在,無夢無醒可得,乃真入不二也。 1999.6.23------(78) △醒夢一如 眾生本來成佛,不管你是醒著還是睡著,畢竟都是佛,也無需一直 1999.6.24------(79) △真心何在 問:「當你睡著的時候,真心哪裡去了?」 1999.6.25------(80) △具足 本來具足一切。具足個什麼呢?三身四智嗎?既然是本來具足,豈是「修得」?原來是「修悟」而知本來具足,並非悟後能多「出」了什麼。 |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