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3.27------(10)

△「我」的觀察

對「我」作深觀,深入的觀察「我」是什麼?「我」在哪裡?「我」是如何形成?構造如何? 深深的體驗「我」是如何存在?如何感覺到有「我」?若無此色身,還會有「我」的覺知嗎?麻藥入體內時,「我」在哪裡?為什麼全身麻醉的人,一醒過來,什麼都不知道?難道「我」 那麼經不起考驗?一下子就被麻藥化掉了?等麻藥過後,又慢慢感覺有個「我」存在了?

那麼麻醉時,是不是顯示根本沒有「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感,只是因緣際會下的產物?可見有「我」是一種錯覺。

但是,什麼東西引起這個錯覺呢?是「受、想、行、識」。那麼,受、想、行、識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仔細的一個一個分別、觀察「受」、想」、行」、「識」的生起,都是緣起的產物。可見啊,觀五蘊無我、無蘊也不是「我」。「我」不過是因緣際會下的錯覺!誤會有個「我」的存在。

不斷的觀,觀「我」如何形成........。啊!原來不過如此這般。


1999.3.26------(9)

△心中常無真理

證入實相的人,不可能認為有唯一的真理。「真理」之本性亦空。真理的存在也是緣起緣滅,有時地之限制。「真理」不實,就像「我」之不實一樣。無我則無法。

「空」不是唯一的真理,「空」亦自性空、「空」亦為條件下之一法。「空」非實,如同「我」非實。無「我」亦無「空」。

那麼,空來空去、又空空,有什麼意義呢?只要能令吾人生厭離、去貪執,則空或空空皆是妙法 ,否則便是戲論,毫無實益。

證入實相者,遠離空或不空、真理或非真理等分別戲論。在實相中,一切只是如如,一言半句盡是多餘。


1999.3.25------(8)

△定力漏盡

當一個人繼續在定中,習氣便不易起現行。

欲證漏盡,恐怕需要深厚的定力來達成。

佛陀時代,一言半句便能令人入漏盡通,可能是因為他們原先就已有深厚的禪定功力 ,習氣也修的差不多了,只須東風﹝般若智慧﹞一吹,便證入阿羅漢。

只當逆境來臨時,才能考驗自己的習氣是否已經斷盡;逆境若沒出現,就難確定是否已經漏盡。


1999.3.24------(7)

△小乘與大乘

佛法沒有大小乘,人心卻有大小目。

小乘與大乘如何界定呢?

阿羅漢就沒有菩薩精神嗎?阿羅漢當然也有可能進趣無上菩提、廣度眾生。菩薩乘所用方便法,很多是為了度眾。那麼,大小乘的差別,在修行上,可能是小乘強調如實境,不屑於欺騙眾生,而大乘因大悲故,杜撰了很多方便法來度眾。是一種善意的欺騙。

以欲相鉤牽,後令入佛智──欲:他方有淨土可往、有「我」不滅...。


1999.3.23------(6)

△阿羅漢之後

但是,證入阿羅漢,煩惱止息後,還不能算圓滿。因為啊,度眾的「方便力」不夠自在;「神通力」不夠自在;報身不夠自在。

所以,阿羅漢還要繼續修學種種後得智,及鍛鍊剛強的體魄﹝報身﹞,以便達到更圓滿的自在。這就叫做 「菩薩道」,而阿羅漢僅屬解脫道


1999.3.22------(5)

△悟後起修?

開悟以後,了知無生死。本來無「生」、本來無「我」,哪有「我」死後到哪裡的問題呢?哪有業力或習氣而造成輪迴的情事呢?習氣本來空﹝業障本來空﹞,開悟之後便「安」了。

可是為什麼還要「悟後起修」呢?因為,那如幻的「習氣」令如幻的「我」不得自在。亦即悟後可以沒煩惱,但習氣令人不自在。故銷融習氣、斷盡餘習,證入涅槃,才得大自在。


1999.3.21------(4)

△對外道的看法與態度

一個開悟的人,確實有如《圓覺經》上的境界:「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因而在開悟者心中,不會對外道起瞋慢心。

但是,一個人若不開悟,便無法體會這種境界。所以開悟很重要。目前在外道中,似無人開悟的證據,因此雖不排斥外道,但積極推銷佛法則有必要。對於外道,我們必須同情與尊重,有機會則可鼓勵向佛。


1999.3.20------(3)

△參話頭開悟的原理

在「疑情」成片的時候,突來的刺激,劃破了疑團;或者,突發的境界,轉掉了當下的疑團。此時,呈現出一種無滯、無著的清淨心,心中空無所有﹝本來無一物,一絲不掛﹞,本來無煩惱 。一切是如此的安祥寧靜,並不是疑團打破而得到了什麼答案。

佛陀夜睹明星,與古人見桃花而開悟,其原理是一樣的。在疑情成片時,出現的明星或桃花,是一種突發的刺激。此刺激把內心的疑團打掉,獲證完全寂靜的清淨心。並不是夜睹明星悟到緣起法。

過程是:起疑情──住疑情──止觀同運──功夫成片──爆破疑團。


1999.3.18------(2)

△為什麼持名唸佛不容易開悟?

當唸佛唸到功夫成片,也只是在「定」中,與一般禪定沒有不同。光是禪定是無法開悟的,必須起「觀」才能增長智慧。當唸佛唸到一心不亂,再把佛號捨掉,並起觀。可以觀三法印﹝止觀﹞、或提起疑情﹝參話頭﹞。讓疑情功夫成片,如此,便有機會頓悟。

參話頭起疑情的效果,比觀三法印來得大。


1999.3.17------(1)

△修除習氣的方法

1、
觀無我、證入無我,則習氣不易起現行。

2、
堅定不拔的意志力,立志做個不隨境轉的大丈夫,決心不向習氣投降,
要有勇士斷腕的魄力,不作敗將!

3、
禪定的鍛鍊,常在定中,則習氣不易起現行。

先起觀,然后照見「空」。因悟空而脫落了貪執心,斷盡習氣,即能入阿羅漢。

觀有兩種:
﹝1﹞是由解而知法理,知空、知無我,但情意上感受不到,只是知識上的了解。如今要將此知解,打入內心深處,以便轉化情意。這時便須定下心來,反覆的思維諸法是如何的空? 我在哪裡?.......,去體會為什麼什麼是無我?這種觀法,就是不斷的在暗示自己,也可說是利用自我催眠的效應來轉化情意。

﹝2﹞另一種觀是:心中無成見,從實去思維宇宙萬法的現象,從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沒有意義,連自我都不可得,因而斷捨了貪執的心。這種觀的效果較第一種大。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