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6.26------(81) △能所 沒有能得的「主體」﹝能﹞,也沒有被擁有的「客體」﹝所﹞,一切是如夢如幻、如真如假, 並沒有「人」或「佛」擁有過什麼,所以具足一切。這一切就是「空」──原來就是空無一物。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亦 如此,一切皆空。 1999.6.27------(82) △有我、無我 說有我、說無我皆是方便說,只為了讓眾生體悟那不二的境界。在不二的境界裡,超越了「有」、「無」的相對概念。在能所雙泯、雙融中,根本沒有「我有」、「我無」之問題存在。同樣的,生與死的概念也不存在,當然就沒有生死的煩惱。 1999.6.28------(83) △無執 貪而無執、瞋而無執、痴而無執,當下解脫。「無執」就是戒定慧 1999.6.29------(84) △不起執著 去愛你的孩子吧!去愛你的情人吧!沒有情感的心,豈不只是一灘死水?愛算是一種貪,這種貪若起執著,就會生煩惱;若不起執著,當下便是解脫;能不執著,便是上上戒啊。 1999.6.30------(85) △痴與慧不二 昧於實相的人,會自覺有許多的憂惱,其實呢,不管是痴迷或覺悟,都不妨礙眾生本來涅槃。眾生從本以來就已經解脫啊!痴與慧都是涅槃相,若不執著,便無痴、無慧可議!痴與慧乃無二無別。痴與慧會有不同,是由於凡夫的分別心所生起。 1999.7.1------(86) △不二 小乘行人以斷除貪、瞋、痴、慢、疑之習氣為成就,大乘行者則以證悟不二為成就。 1999.7.2------(87) △不二的效用 證悟不二者,因無貪、瞋、痴可得,便能在凡夫眼中的「貪、瞋、痴」裡逍遙自在。但卻令凡夫莫名其妙、甚至誤解而謗佛。故證悟者以慈悲為懷,為眾生表演出較合乎凡夫口味的舉止,最好能不帶一點點五毒的習氣,較能讓眾生滿意、讓眾生信服。當然啦,若能表演些微神通,更讓眾生傾倒。 1999.7.4------(88) △事實 眾生本來就已解脫,從本以來就已在極樂淨土中,根本沒有往生不往生的問題,無需阿彌陀佛來接引。只是未悟的眾生,不知擺在面前的這一個事實。 1999.7.6------(89) △實相 當下就是實相的顯現,然而凡夫卻帶著種種的有色眼鏡來觀看,在實相中添加了許多影像,以至不認得實相。那些添加的影像,就是貪瞋痴的投影。 1999.7.7------(90) △體驗禪 「無我」,是體驗禪的途徑之一。那麼,「我」可不可以體驗禪呢?在「禪」境中,並無「我」或「無我」的概念,若執著有一個「常我」、或執著根本「無我」等體驗,表示仍未體驗實相。可見藉由「真我」的方便修行,到達某一個層次,可能瞬間遠離「我」、「非我」等概念,而體悟實相。 |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