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4.20------(31)

△無惑

達摩祖師,到中國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也就是指「無惑」者。

眾生一直都被五蘊所惑,以為色、受、想、行、識皆是實在有的,所以會見色等而起煩惱。真能照見五蘊皆空的人,便不為「色」所騙、不為境所轉,如此才能成為大丈夫。

故要不被人欺、不為色惑、不受境轉,如如不動。


1999.4.21------(32)

△觀心

今天的社會,一般在家眾要像古人那樣專參話頭,恐怕不易。可以在工作時,用「觀心法門」,不須動腦筋時,再提起「疑情」。這樣較為善巧方便,適合今人修。

觀心、起疑情,互為交叉運用。


1999.4.22------(33)

△信仰

「證入涅槃,便得解脫」,並不是依據科學方法而得到的真理,還是屬於宗教的信仰。誰能證明沒有貪瞋痴便是解脫(沒有貪嗔痴,當下即解脫),不必再受生,死後便沒事了?既無法驗證而相信,豈非便是迷信!(事實上,根本沒有可解脫的主體)

佛法或禪,只是解脫我們當下的煩惱、安我們的心而已,勿以為佛法萬能、莫以為「某某禪」就是科學、理性,其實一樣的不夠科學、不夠理性,切勿自我虛誇、自我欺騙。


1999.4.23------(34)

△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指眾生心中所執著的一切相。人不實、佛不實、愛不實、恨不實、山河不實、鬼神不實........,凡能想像的「相」,皆是虛妄不實,並非單指你在定中的境界為虛妄。

所以,不能用這句話勸修行人,認為定中所見之相皆是虛妄。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定中看到的人,與平常時候看到的人,是同樣的虛妄,也等於是眾生心中,同樣執以為實的人。平常若無法「見人非人」,定中當然亦無法「見人非人」了。所以定中見到的佛菩薩,與平常見到的佛菩薩,應同是一樣的真實、或一樣的虛妄。


1999.4.24------(35)

△花開花落

一朵綻放的花,飄放出滿園的芬芳(花開花落,身不由已)。曾經只是一顆種子、萌芽、生根而成長,只是綿綿密密的變化著,找不到「生」的原點,也沒有「滅」的終點,在緣起緣滅中,不由自主的裝扮與表演。


1999.4.25------(36)

△止觀

好像斷電似的,面對美色不再起衝動(無心行故),不再發射腦波,如深潭無波。

止觀的力量,沒有參禪來得強。疑團一破,心意頓時轉化。止觀應屬漸修,參禪屬頓悟法門。

如果不在「禪定」下功夫,對於「妙境」便只看得到而吃不到。

悟時必然定慧等持,沒有散亂中的悟境。

沒有「慧」的「定」是木頭,沒有「定」的「慧」是知解狂慧。


1999.4.26------(37)

△疑與悟

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應作如是解:

「疑情」本無大小可言,此處大小蓋指用心之力道。如果全心全意整個心都浸潤在疑情裡,則疑團爆破時,會有身心全然脫落的感覺,其悟也大點;倘若用心不專,不能整個心投入疑團裡,則有所省悟時,只是感到淡然的輕安而已,其悟也便小些。而「不疑不悟」則是大家都不認的。


1999.4.27------(38)

△二諦融通

我們可能會犯上一個錯誤,那就是:用真諦來討論俗諦、或用俗諦來議論真諦。

既然要開口討論,便只得站在俗諦的立場,真諦只能用來印證自己的境界、或驗證弟子的境界,不是用來議論的。

譬如,有人說:「最近治安不好,應想些方法來防治。」另一人卻說:「世間本來清淨,治安豈有好不好的問題,何用對治乎?」這就是犯了「真諦」與「俗諦」的混淆與不融通。

一個證悟者,要在「無分別智」中面對差別的世間相,在真俗二諦中融通自在。


1999.4.28------(39)

△真俗不二

修行中最難得的是:如何將「正覺世間」與「有情世間」融通自在,這需要「後得智」的鍛鍊。以「無分別智」來面對「差別的世間」,這也就是從空起有、從真入假的鍛鍊,等到一切都融通無礙了,便叫做「真俗不二」的中道。


1999.4.29------(40)

△方便


一切法門都是方便法,「佛法」亦不例外,但佛法有其基本教理,即三法印。勿以「方便」為由,而違反三法印的說法,否則便不能宣稱是佛法。在覺者的胸懷裡,包容了一切法,不會對外道起貪瞋心,但也不會讓佛法任由破滅,最佳的護法方法就是修道有成,並積極去宣揚佛法。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