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4.8------(21)

△不如實

何以說「斷滅空」是邪見呢?因為本來就沒有「生」這回事,硬要妄指有「滅」,當然是不如實的邪見。

因為本來無生、本來無我,所以根本就不應該問「我」死後去哪?這是不如實的妄問。這也就是為什麼佛要聖默然的原因。


1999.4.9------(22)

△不具善根

若未具足善根(具有戒定慧基礎及慈悲心),隨便給予空性或無我的直指,恐怕會有墮入頑空的危險性──反正一切皆空、一切都無所謂,便可胡作非為,因為既無作者亦無受者........。這將是多麼可歎的併發症。


1999.4.10------(23)

△經驗主義

個人的經驗最可靠,但不一定可靠。

在修行路上,也不可能只憑個人的經驗便可進行。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修行可以解脫,我們怎麼會去修行呢?那我們憑什麼相信修行可以解脫呢?只因為相信佛有解脫的經驗而相信嗎?這種信乃建立在非個人經驗上。這是不是也帶有迷信的色彩?通常是姑且先相信,驗證後便不是迷信。

所以,要完全依憑經驗主義是不可能的。


1999.4.11------(24)

△人類的侷限

盡可鼓吹科學的態度、與經驗主義的立場,但要尊重迷信的無法避免,世界上沒有人不在迷信中。

佛就不迷信嗎?佛憑個人智慧來推論「造物主」──上帝不存在,認為不可能有個主宰。若是憑人類所能擁有的意識分別推論而出,如果就這樣相信了,豈不是迷信自己的「智慧」?人無法避免這種侷限,因為人所擁有的「工具」本身便有侷限。

故,若認為某法是唯一的真理,這是大我慢;既無一法可得,豈有「真理」這個法在!


1999.4.12------(25)

△五蘊非善惡

吾人可以經由分析、推論得知此身無我,然後確認無我。但雖無「我」可得,此身確具有種種的妙用,除了可以發神通外,眼耳鼻舌身意的種種感受,雖然是虛妄的,但「如實」的令人苦、令人樂。這種「實在感」有必要排斥嗎?當一個人果真能不執著時,則離苦得樂,而隨緣享受。何須視五蘊如毒虎呢?

五蘊皆空、非善非惡,但離貪執,則隨緣攝用無妨解脫。


1999.4.13------(26)

△證入

知無我,尚有「我」的實在感;證入無我,才能泯除實在感。所謂「證入」,是將你悟得的真相,滲入心髓,刺激或感動了你的整個心,並因此改變了你的情感,以致種種感受起了變化。


1999.4.14------(27)

△自在

悟空的人,也許會認為習氣不必修,因為一切本來空、萬事自如如,何須再修整?確實,悟空可以抖落一切的分別煩惱。但「習氣」是否令人自在呢?若真能自在,也就無習氣煩惱了。若無法
達到真正的自在,只好悟後起修吧。

修行的目標是「自在」,不應只是開悟。


1999.4.15------(28)

△自性見

聽說某人修行好,就起懷疑、不以為然或嫉妒,這就是一種「自性見」、一種法的「實在感」,表示他尚未證入空性。

看到某外道名聞利養,便起衝動,覺得難過、覺得邪法逍遙,感到很不爽快。這也是一種「自性見」、一種「實在感」,表示尚未證悟。

無修無證、無修而修,這是悟後的說法,未悟的人可別受到迷惑。


1999.4.17------(29)

△無我妙用

佛法之殊盛,在於其「無我」、緣起法。唯「無我」乃能令人進入徹底的解脫,否則執有梵我或上帝,都無法完全超越,即使自己是上帝,又有什麼用呢?「無我」的觀察,讓人徹底的泯除一切慾望,免於一切妄想。真是妙極了!


1999.4.18------(30)

△方便

「不二法門」也是方便法,如同「無我」、「空」等皆為方便法,欲令吾人證入那無法言宣的境界。在不二中無不二想;在如如中,無如如想,一切心行止息。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