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5.16------(51)

禪 問 答(上)

△入定是什麼?

問:
禪定、入定是通達解脫的種種,一般人未經歷其境,大多不了解,可否談談入定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答:
入定時,內心上是一種「明覺」、「空明」。那種狀態是:
你心裡很清楚,像一面鏡子,可以感覺到一切的存在,但心中不會有念頭產生。也就是說:雖然心裡可以感受到一切動靜,卻不會產生妄念,內心清清澈澈,有如鏡子。

問:
這種情形,可不可以解釋成心裡感覺很明白?

答:
普通人心裡明白,只是一種感受。感受是一種念頭,但入定的狀態卻是完全沒有一點念頭的產生,心中像平靜的湖面。湖水清澈無比,有別於散亂或昏沉。昏沉的話,心就不會敏感,對外界會顯得遲鈍。所以,入定的心仍明白的覺知萬事萬物的存在,但是卻都不會起一個想要什麼的念頭。


1999.5.17------(52)

△定心與開悟之心相同嗎?

問:
這種禪定的心跟一般開悟的心境,有沒有一樣?或有什麼差別?

答:
「定」只是一種明覺,開悟的話,則不只是定,而是在定的背後,還有個「安心」。換句話說,開悟不只是心定,而是得到了心安。

問:
開悟的人與入定的人,有沒有一樣?

答:
不一樣。入定只是一種心中無念的狀態,開悟則是體驗了本來面目。於是不會產生妄想、不會有種種妄想的產生;對於生死問題,已經明瞭。由於明瞭了生死的真相,所以對生死不再感到恐懼,心中不再有生死問題存在;入定只是超越乎散亂與昏沉,心中清澈無比而已,並沒有對生死問題覺悟。

問:
開悟過的人,其平常心境跟定中的心境有沒有一樣?

答:
不大一樣。大致上來說,開悟者內心常常保持在「定」的狀態。但有個差別:面對事物時,會有念頭起伏,遇到問題時也會起念加以思考。不同於凡人的是:他不會受其所思考的問題困擾,也不會被妄念所拘束。至於打坐入定時,念頭已沒有起伏,不會對問題做思考了,有別於悟者平常「不斷百思想」的狀態。六祖惠能所說的這句話,便是在表達開悟者平常的心境。

問:
那是說,開悟過的人,心裡仍會起念頭、會面對一切好壞,但是他的心很安,不會受到影響、束縛?

答:
對。有念頭起伏沒有關係,不會受其影響,更不會起煩惱。


1999.5.18------(53)

△開悟到什麼()?

問:
這能否說是,對萬事萬物本質的一種透視,了解它是怎樣之後,就不會再執著了?

答:
應該是了解到本性、見性之後,就自然而然放下,不會再執著種種形相或概念。

問:
萬物跟人同一個本性,那麼,可否說見到了這本性,就像哲學家認為的宇宙人生有一個原理,一旦透視了它,一切問題就都能融會貫通了?

答:
不大一樣。如果說有一個本性可見,那還是認為有個真理,執著了真理。開悟的內容是:根本沒有一個真理可執著。所以,見性不過是個方便說,事實上,沒有一個性可見。那是一個過程,必須超越空呀、有呀....的概念,然後心中沒有一點真理可以執取。


1999.5.19------(54)

△開悟到什麼()?

問:
這樣說來,「見性」的境界,是超越了一切語言、思想....等等?

答:
對!進入「不二」的境界。

問:
好,現在我們知道「見性」是一種超越相對的境界,說什麼也不是。那麼,這是不是什麼都「沒有」?

答:
不是「沒有」。所謂「有」,是指現象,我們必須尊重現象的存在。

問:
那麼,是「空」囉?

答:
到那種不二境界,已沒有空、不空的問題了,那是屬於一種心無所執的境界,所謂的「解脫」,就是說,沒有什麼可讓你去執著的。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悟到原來一切都是緣起、都是空的時候,他受到所悟緣起或空的感動,當下打斷了妄想、執著的心,進入一種無所求的意境──啊!原來一切都是不可得、不可求的。於是,在他脫落了執取的妄念後,心就進入一種很清淨的境界。在那種境界裡,他不覺得還需要什麼,也沒有想要去考慮什麼是真理、什麼非真理的念頭。

問:
這是說,當一個人體會到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是緣起之後,他內心會產生一個大轉變?

答:
這是一種方法。由緣起的體悟而轉變他的心,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例如:以參禪者而言,是在整個心念凝結成一個疑團。當疑團被打破後,整個妄心亦被粉碎,然後體會到,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所以心就放下來了。放下以後,心就變成一個很清境的心,沒有想要去執取什麼慾念。由於沒有什麼心想,就能享受當下的美好。


1999.5.20------(55)

△有佛性嗎?

問:
現在我們換個話題,有沒有「佛性」?

答:
這要看「佛性」的定義是什麼?

問:
一般認為「佛性」,就像有一個東西存在著,只是看不見、摸不著,依這個定義講,有「佛性」嗎?

答:
如果「佛性」用境界來講,就比較講得通。例如:每個人都具有
成佛的實在性。所以「成佛」,就是進入一種完全沒有煩惱的解脫境界,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到達的。依此而言,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佛性。

問:
是不是可以說,有成佛的可能性才能成佛?眾生都有覺性,既然有覺性,是否就表示有個東西存在。

答:
應該也可以這樣講,每個人都有覺性。

問:
但是,覺性也是有對象,如果沒有對象的時候,覺性也不存在呀!

答:
對象並非沒有....。這個問題談來總是困擾,唯有進入不二境界,才無此困擾。

問:
不二境界,也不是每樣東西都斷滅?

答:
那不是斷滅,絕對不是斷滅。

問:
若不是斷滅,就表示有存在。既然有存在,可否用「佛性」或「涅槃」來形容它?

答:
這種文字、語言上的爭議,實在是講不通了。真的,講到最後還是不通的。文字語言只能讓我們體會到,那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實際上,那是沒有辦法用文字語言來完全表達的。因為,不論怎樣表達都會有漏洞的。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