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5.1------(41)

△不是悟

勿以「學識」當作悟,懂得很多宇宙人生的道理,那是知,
不是悟;
勿以「輕安」(大樂)當作悟;
勿以「發通」當作悟;
勿以「解脫感」當作悟;
勿以「悲天憫人」當作悟;
勿以「物我兩忘」當作悟;
勿以「天人合一」(萬物同體感)當作悟;
勿以「何處非佛」當作悟;
勿以「心空如洗」當作悟;
勿以「空無自性」當作悟;
  ──於如如中無如如想,近矣


1999.5.2------(42)

△證悟

並非證悟以後便知道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來源,而是明白了生命的真相。

證悟以後便沒有「疑惑」的困擾,對於「生」與「死」的問題不再有困惑。

註:了解「根本」未曾生未曾死,本來不生不滅,但如果心中尚有「不生不滅」的概念,那只是解悟,不是證悟。在證悟上則沒有這種概念,生或無生都不會影響心的清淨。


1999.5.3------(43)

△證悟徵象

什麼才是證悟呢?說即不中。但「悟」的人至少有以下這些徵象:無一法可執著、心中常無煩惱、佛理通達、沒有惑惱(可能還有習氣)、很容易體諒別人。


1999.5.4------(44)

△唯識

「萬法唯識」並非說一切色法由心識所造出來,而是指一切法的相
,是隨著心識而轉變。比如說,同一件事,有苦有樂乃心識的呈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相,皆是妄心分別執著而顯現。

所以,不能冀求一個念頭就要山河大地化為烏有、一個念頭就要
讓自己長出三個頭來。因此,也無法要求「明心見性」的人,身無百病、或以健康狀況來衡量一個人的悟境。


1999.5.5------(45)

△見性

打從開始學佛,我們就被嚇住了,說什麼成佛、作菩薩有多難,明心見性多麼不容易,還是老實念佛吧,抓住一句佛號,到了西方再說。

其實,成道確是不容易,見性則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成佛沒有急就章,見性卻有速成法。


1999.5.6------(46)

△直指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直指的對象,應具備哪些條件?(1)善根;(2)聞思慧成熟;(3)基本的定力。

如果尚有絲毫好惡之心,表示你還是凡夫一個!

無所得的平常心裡找不到「豪情萬千」,一切歸於平實、平淡、平凡。

安心之道,一般宗教教人把心安在一個對象上,如上帝、天國或淨土,而禪宗是教人「住於無住」。


1999.5.7------(47)

△空

在「空」(果地)中,法門是沒有差別的,修與無修都一樣、苦與樂都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啊,有一個事實擺在眼前,能讓人離苦得樂,達到苦的完全止息的法門,這種法門,我們就稱它為究竟法門。(世上無所謂唯一究竟的法門)

在「空」(果地)中,悟與不悟都一樣,反正大家都在涅槃中(沒有人不在解脫中)。可是啊,不悟的人就得枉受假苦!


1999.5.8------(48)

△空有

如果心中尚有「緣起緣滅」的真理在,表示尚未進入真如三昧。應
於空中不起空想、於有中不起有想,遠離空有之戲論。

(更確切的說,於空中就是於有中,於有中就是於空中,空有是不二的,為了方便凡夫去理解,才有空、有之分別戲論。)

悟空只是進入實相的過程,實相非空非有、離言說相。


1999.5.9------(49)

△唯識

眾生皆生活在觀念與想像當中。由於各有各的想像,所以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各自所想像的世界裡。這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

禪不是定,但沒有定就沒有禪,所以體驗禪,應先具備禪定的基礎。

「悟」是佛法的目標,「解悟」可減輕煩惱,而「證悟」則徹底了無煩惱,修行的目地是為了「證悟」。
欲除貪瞋痴是下根人的修法,證悟則貪瞋痴根本不可得,自然無煩惱。

不二法門,將心境提升到那「不二」的境地,離兩邊不立中間,進入實相的世界。但不二法門,亦為悟入實相的方便法。


1999.5.10------(50)

△悟道

悟道,並不是指瞭解了一個什麼真理,而是體驗到一種境界。所謂禪悟,就是體驗到那無以言喻的清淨心。那種境界離兩邊、無分別,又叫不二境界。而這種境界,就是人人本具的「原始樣態」,所以稱為「本來面目」。恢復這個本來清淨的面目,叫做悟道、見道。此時的感受是自在。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