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否佛法?◎
昨天我談到,佛法也有可能存在其他宗教中。這下糟了,有人就問:
那其他宗教說他也是佛教、他所談的也是佛法,那是對的了。像一貫 道、像青海,乃至最近常貼文章到這裡的大陸「法輪功」,都說自己 是佛教、在弘揚最高上的佛法。他們也都是佛教囉? 不然!不然! 絕對不是他說他是佛法,就是佛法,那是要經過判斷的。如何判斷 呢? 第一── 要聽看他的言論,以佛法知見來加以判斷。不過,這對大多數佛教徒 來說,可能會有困難。這是要有一些功力的。以我來說,由於過去用 功過,一個人有沒有悟道,他的言論,我一看就能感覺出來。 因為,一個有所證悟的人,他的言論,很自然的會透露出「道」的氣 息來,我就會有一種相識的感覺,很親切。這是假裝不了的。 我這樣說,並非表示我有什麼道行。沒有的。從十八、九歲接觸佛法 至今,依然凡夫一個,如今即將老矣。慚愧!只是過去曾經用功過 ,有那麼一點對道的敏覺而已。 但一般佛教徒不一定有這種能耐,所以遇到功夫學識比自己好的其他 宗教徒,自己就會無從判斷。這時候,唯有請教有關善知識了。 再來,第二── 看他所教、所提供的修行或修練方法。看他的修練方法,能否令人修 了之後,達到真的覺悟?能的話就是佛法,反之就不是。 這點很重要。有些外教人士,佛學也很有研究,也曾經修習過佛法, 談起佛法來,當然頭頭是道。而且,他既能自創一教,當然也是人 才,不是普通人物,一般泛泛之輩是談不過他的。 所以,單是聽看他的言論,是不大準的,還要看他所教的方法,才能 判斷他是否佛法。只是,這對一些佛教徒來說,可能也會有困難,那 麼,也只好請教有關善知識囉。 |
|
慧廣 | ∣寫信來吧∣∣進來看看啦 1999Feb14 06:30:30 |
﹝前略﹞
|
|
魏居士 | ∣寫信來吧∣∣進來看看啦 1999Feb14 18:10:28 Del |
回答魏居士: 1 要衡量教外人士所說是否就是佛法?是有一些方法的。例如:你可以 用「八正道」來衡量。聽看他的言論是否符合「正見」──有沒有撥 無因果、否定善惡業、否定聖凡?乃至有沒有符合「八正道」的其他 項目。如「正精進」、「正念」、「正定」....等。 同樣也可以用「戒、定、慧」來衡量他的言論是否佛法?例如:他所 說符合「戒」嗎?能令學者止惡向善、內心清淨安詳,有益於進趣禪 定嗎?能令我們內心生起禪定、進而觀發無漏智慧嗎?是的就是佛 法,反之,就要打個問號。 再來,更可以用佛教的基本內容──「佛、法、僧」來判斷,雖然他 是外教,如果他所說的是覺悟之法,必然會肯定、尊敬於佛法僧。因 為,「佛」是已到達覺悟境界者;「法」是開演令人進入覺悟的方 法;「僧」是修習兼弘揚、守護此覺悟法之人。若不能肯定、尊敬於 佛、法、僧,其所說必不是佛法。就算佛教徒,若所說、所行有違於 此,也已不是佛法,與外道無異。 除以上之外,「三法印」、「一實相印」,更是用以判斷所說言論是 否佛法的方法。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說明 凡有為法皆是念念生滅,生、住、異、滅,無能常住;「諸法無我」 說明一切存在的,包括有為法、無為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有,法法都 無主體的存在;「涅槃寂靜」說明覺悟、解脫的境界,唯有在內心的 貪瞋痴諸煩惱熄滅之後,才能得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開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既然是無 常、無我的,當下便是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實相」、就是大乘 所說的「一實相印」。 換句話說,看他所談論的宇宙人生是否符合無常、無我等實相?是否 能令我們體證諸法實相?是的話就是佛法,反之便不是。 2 再來,要如何判斷他所提供的修練方法,是否佛法呢?就是要看那種 方法,在我們修了之後,能否令我們體見實相或真相,進而永斷生死 煩惱。 例如:有些方法,在修習之後,能令身體健康、內心愉快。這當然很 好,可作為修行的助緣。但如果只是這樣,那並非佛法。 再來,有些方法修習之後,會引發一些精神性的功能,如有透視能 力、預感過去未來,令人覺得有些神通。這在某方面來說也不錯,可 以發揮人類生命的潛能,用於幫助一些人。但如果只是這樣,那也不 是佛法。 如果是佛法,正確修習之後,本身條件也夠的話,必然會感受到佛法 的內容。例如:自己會體現出八正道的風範,從內心湧現出正見、正 思....,乃至正念、正定。 自己會感受到戒、定、慧的增長,貪、瞋、痴會淡薄減少,對世間的 欲愛、執著少了,包容心增加了,不會再愛恨情仇、我是他非。我見 我執化除,佛法生命才能產現。 修行正確、得力的話,佛經所說內容都如自心境界。例如:會深刻的 感受到無常、無我的事實,從而對三法印深信不疑;唯識、空,也不 再那麼難懂,都是自心境界。於是,對佛法不再懷疑、對佛法僧,有 了不壞信。 這才是真正的「信」。一般人說對佛法絕不會懷疑,口頭是這樣說、 內心也這樣相信,但往往經不起考驗。不管對經論有多深入的研究, 乃至講經說法口若懸河,卻因為這種信,不是內心親見佛法所產生 的,在某些特殊因素下,如身體極端病苦,而所知佛法用不上力;或 與外教辯論,辯不過他時,信心就有可能退失。 以上所說修行的進益,同樣可以用在修持佛教法門上。如果法門正 確、契機,本身條件夠的話,貪瞋癡煩惱的減少、戒定慧的增長,及 對佛法的體現,都是必然的。反之,就該檢討了。 |
|
慧廣 | ∣寫信來吧∣∣進來看看啦 1999Feb16 06:39:13 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