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出家的真正含義,必須追溯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出家。
釋迦牟尼身為太子的時候,為什麼會出家呢?從他的傳記中,我們可
以知道,是為了解脫生死苦而出家。但這只是內在的出家因素,必須有外
在的因素配合,才會促成釋迦太子的出家行為。
外在的因素是什麼呢?那就是:出家修行是印度的古老文化之一,在
佛教還沒有出現,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誕生之前,印度已有出家的風俗。
例如:屬於印度民族宗教的婆羅門教,便有它的出家制度,每個婆羅
門種姓的男人,都要出家。
第一次出家是少年,大約十四、五歲的時候,就出家去學習婆羅門教
的學術,到了三十歲左右,他們便還俗,結婚生子,成為婆羅門的宗教師
,一方面弘揚宗教,一方面從事社會工作。到了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兒
女已成人,自己年紀也大,便又捨俗出家去修行了。這次出家,便不再還
俗,直到死。
這就是婆羅門教的出家制度。所以要二次出家,是因為婆羅門種姓的
男人,都是世襲的宗教師,他們不但要延續種族的後代,也要弘揚婆羅門
教。因此第一次出家之後,必須再還俗。
婆羅門教是印度的傳統宗教,從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便逐漸成立,早於
佛教至少有五百年以上。除了婆羅門教有出家制度之外,其他的宗教也有
注重出家的。不論哪一宗教的信徒,凡出家的,社會上都稱為「沙門」。
「沙門」含有努力息滅煩惱、志求涅槃的意思。
由此可見,不論是哪一教的出家者,都是為了追求解脫而出家。
為什麼印度,會產生追求解脫的思想呢?這跟印度人的生存環境有很
大的關係。印度氣候炎熱,由氣候的熱導致人們的懶散,自然而然貧窮便
免不了。所以,印度人對苦的感受特別強烈,他們害怕下輩子再來出生為
人。
於是,追求解脫輪迴的思想便產生,同時,由此思想而產生各種修行
方法,如祈禱、誦咒、持戒、禪定、冥想.......等等。而出家,在追求解脫
的人來說,是邁向解脫的第一步。
因為,出家便是出離家庭,捨離父母,不結婚,沒有妻兒,也就不必
有職業。自己一個人,沒有世俗的種種牽掛,可以全心的從事於解脫的修
行。
反過來說,如果在家──有個家庭,那就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