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說明 1
最近,我在建構當來下生彌勒佛的網頁時,從新檢視了身邊所有有關
的圖像,發現古往中外,流傳下來的彌勒菩薩的雕像,有一個特徵。那就
是:面帶微笑、慈藹可親,令人看了之後,不覺心生歡喜,想要了解他、
親近他。
佛教徒都知道,彌勒菩薩誕生於印度,為釋迦牟尼佛的的弟子。佛親
授記,將來下降人間成佛,繼續度化釋迦牟尼佛遺法中弟子。所以,彌勒
菩薩與我們的因緣,真是既深且遠。
也因此,在他入滅上生兜率陀天內院以來,就常有佛弟子前往親近。
有阿羅漢以神通前往決疑佛法的,有命終上生依止的。於是,當來下生彌
勒佛的雕像、畫像,也開始在人間廣為流傳。
就以台灣、中國來說,誰沒有見過彌勒佛像?不旦佛教徒見過,社會
上人士沒有見過的,恐怕也是稀有動物。因為,布袋和尚──手提布袋、
肚子大大、笑嘻嘻的,那就是了!或者,肚子大大、笑嘻嘻、手提著大元
寶,一般住家、商店,也看得見,那就是了!他就是彌勒菩薩所化身的布
袋和尚。
雖然,布袋和尚大肚、笑嘻嘻的形象,有點成了人們玩偶的趨勢。但
無形中卻也使得許多人──不管是異教徒、或不信宗教的人,都與未來佛
結了緣,種下未來受度的可能性。
這不也是一種佛化世間的方便嗎?佛法太嚴肅,不懂的人難以親近,
懂的人也不喜歡老是嚴肅著吧?其實,生命本質中,應該可以輕鬆、愉快
,遊戲人間的。布袋和尚所顯現的,不就是一種解脫者的風趣、幽默嗎?
2
佛教徒知道,布袋和尚之成為彌勒佛,是在中國五代之後,傳說他是
彌勒菩薩的化身。由於布袋和尚,形跡高深莫測、形象風趣可愛,討人喜
歡。於是,漸漸的取代了傳統彌勒佛的圖像,在佛教徒中、在社會中廣泛
的流傳開來。到了近代,更一變為財神爺,手握金元寶,象徵彌勒佛能送
財富予人。所以,我寫過一篇文章:「富貴佛」,說彌勒佛是富貴佛。
其實,在彌勒菩薩示現布袋和尚之前,中國已有許多他的雕像、畫像
。我們看古代石窟中的石雕佛像,不論是雲岡石窟、或其他石窟,都可以
看到不少的彌勒佛像。有名的四川樂山大佛,大家知道吧?他就是彌勒佛
呢。可見彌勒信仰在古代的興旺。
後來,彌勒信仰在中國的逐漸式微,自然有他的時代、社會背景和佛
教內的因素。例如:彌勒信仰被政客、外道的利用,和受到教內彌陀淨土
信仰者的曲解貶斥......等等,都使得中國佛教內的彌勒淨土信仰,受到壓
迫或壓抑。
但是,很奇怪的現象是:當彌勒信仰在中國佛教內式微了,卻在外道
──古代的白蓮教、現代的一貫道中,很旺盛的流行了起來。雖然這些外
道曲解了彌勒思想,但他們的信奉彌勒佛,不也使得彌勒信仰仍多少存在
著嗎?想想看,有不少的佛教徒,是從一貫道轉過來正信佛教的。
其實,說彌勒信仰在佛教內式微,只是指佛教徒求生兜率內院彌勒淨
土的減少,中國佛教徒的淨土信仰,在唐朝以後,漸漸轉為西方彌陀淨土
的信仰。
但是,彌勒菩薩仍然在各佛寺大殿供奉著,惟布袋和尚像,取代了傳
統的彌勒佛像。佛教徒依然知道彌勒菩薩是未來佛,將在人壽八萬餘歲時
下降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度盡釋迦遺法中弟子。佛教徒還
是希望當時能參予盛會,就是發願往生西方彌陀淨土者,依然發願要赴龍
華三會。
所以,彌勒思想並未在中國佛教內消失,只是轉變了方式而已。
同時,由於彌勒菩薩的化身為布袋和尚,更使得當來彌勒佛流傳的廣
泛,勝過了「家家彌陀、戶戶觀音」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
不是嗎?誰沒有見過布袋和尚?不管是手握布袋的、或手提金元寶的
,都是彌勒菩薩的化身。都是笑嘻嘻的,多麼令人喜歡,見到了他,心裡
就覺得愉快。真是歡喜彌勒佛!難怪布袋和尚像會流傳的那麼廣。
3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了要度化眾生,必須能令眾生歡喜。如果不能令
眾生歡喜,眾生見了你,就覺得討厭,他如何願意受你度化?所以弘揚佛
法,的確是要有一些方便的,不是口才好、佛法講得妙就行。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台灣佛教界從事了許多能令眾生歡喜
的的工作。其中,最普遍的是──慈善。幾乎每間規模大一點的寺院,多
少都有一些慈善工作在做,政府或社會人士之認同佛教,大多在於佛教所
作的慈善有多少。
慈善──濟貧、救苦救難,幫人們解決生活上、物質上的困難,確實
是佛教能給予眾生歡喜的地方,值得佛教徒去做。人們心裡歡喜了,自然
就會對佛教好感,佛法種子便在他心中播下了。他日因緣成熟,就有可能
受到佛法的度化。功德簿上,你是第一筆。
當然,方便畢竟只是方便,沒有究竟為依歸,也是不行的。佛教徒當
然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如果只是止於此,實在還不是佛教徒,
只能算是世間善人。
因為,其他宗教徒或不信宗教者,也有很好善行的,你跟他們又有什
麼差別呢?我見過幾位從事佛教慈善工作者,都已列為委員之林、已是佛
教慈善的中堅份子,可是,他們卻說很少閱讀佛教經書,佛法並不懂。於
是,內心的觀念都是世俗的──固執、我慢、煩惱......與非佛教徒沒有差
別。這不是很可惜嗎?
因此,佛教的偈語,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後,還有「自淨其
意、是名佛教」。可見佛教徒不僅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還必
須有內心的修行,才能解脫煩惱,獲得佛法的利益。別忘了!佛教中的善
行菩薩。
苗栗「大慈功德會」,以大慈彌勒菩薩的因緣創立,至今已七年。為
慶祝七週年,將編輯專刊,主事者請我寫篇文章。由於剛好建構了「歡喜
彌勒佛」網頁,有感於予人歡喜的重要,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刊於「妙林」月刊第10卷6月號
[回上頁]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