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冬季禪七

             主七和尚:慧廣法師
                           日期:2011年11月26∼12月3
                                  地點:佛陀教育基金會華藏園區
                                                                                                                                                        
                                                     
                                                                                                           

主七和尚開示:

禪七中,雖然有坐禪、經行、拜佛、站立等各種身體動作,但重點不在那些動作,而在你的心。 

「心」簡單來說,就是你內心的知道,或者說內心的覺知。 

心一直都在,但也一直都受到外境的影響,而忘了本有的心。例如:身體不舒服,心就跑到身體那裡去了;身體輕安舒服,心也會跑到身體那裡去享受。是不是如此? 

我們人有六個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當它相對應到六種外境:色、聲、香、味、觸時,就會跑到六塵境界中,只知外在塵境,在生滅無常的境界中自以為快樂,不知心是無有生滅,自在安樂的。 

不生滅的心常常混合在生滅的身心五蘊中,經典中就叫做「如來藏」,意思是說,如來藏在眾生心中,眾生心中有如來。 

因此,如何在面對身心五蘊的變化,或者六根面對六塵境時,此心能夠不受影響,就是重點了。雖然,真正的心並不受影響,它是處污泥而不染,但也要知道才行……。(後略) 

禪七中問答

問:

喜歡神通會影響修行嗎? 

答:

會。人們喜歡神通、喜歡超能力之類的東西,大多出於一種「不踏實」的心裡,也就是說,他不喜歡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走路或工作,覺得那樣太慢了,想像能夠一步登天多好。 

這是一種不安於現狀的心裡,煩惱也就由此產生。不安於現狀,就是不接受現實,不能活在現在,於是妄想紛飛,全在妄心想像中。 

在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開悟者的一些行徑,他們為什麼要這樣?例如:有名的龐蘊居士,一家四人全都開悟,命終預知時至,自在而亡。本是有錢人,開悟後就將財富沈於江底,每天做些手工藝品維生。開悟者的生活是這樣,將佛法實行於生活中,即平常而現實,當下就是解脫。 

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和佛陀每天都必須去托缽乞食,都是同樣的意思。 

為什麼要這樣?佛法不是憑空想像,或辯論高低,而是行、住、坐、臥中都能體現解脫,才是實際。 

問:

眾生的心(佛性)都是一樣的,沒有你、我、他的差別,瞭解了這點,就會產生慈悲心嗎? 

答:

可以這樣說,眾生雖然外表各有差別,但都同一本性,等同親人,慈悲也就由然產生。 

慈悲是沒有條件的愛,不限於骨肉血親因緣,只要看到有人或有情動物有困苦,就會主動去幫助他,不是因為他是我的骨肉親人。幫助了也不求回報,所以說是是沒有條件的,有別於世間親屬的情愛。 

問:

「福慧雙修」是有為法嗎? 

答:

有所造作的,當然是有為法。但應該做的就去做,做了之後不執著,有為法就通於無為法。 

例如:做善事功德是不是有為法?有所造作的,當然是有為法,但做後不執著、不求回報,就成了功德,能夠幫助修行道業,那就通於無為法。如果做了之後希求回報,就成了人天福德,那便是有為法。 

所以,金剛經說,如果有人行善事不執著,沒有人我四相,也能成就正覺。 

問:

靜坐跟禪坐有差別嗎? 

答:

社會上人「靜坐」大多取靜為主,用來修身養性,求心靈的平靜,或身體的健康。 

禪坐(坐禪)則是宗教人事的用功方式。在印度,他們藉助坐來從事冥想,思維、探討生命的真諦。所以印度的坐禪(禪那),翻成中文,就叫做「靜慮」,並非只是靜,還有內心想要到達的境界。 

但,只要未到達生命真相之前,所有的坐禪用功境界,都屬於「定」的範圍,或者說,都是在修定。所以坐禪有時候等同於禪定。 

到了中國禪宗,「禪」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只是禪定,而是解脫的內容,也就是「慧」,或者說是定、慧的統合,叫做定慧等持。這個「禪」又變成實相的代名詞了。

 問:

體會到覺性的人要怎樣用功? 

答:

體會到覺性的人,覺性在就是用功。 

覺性雖然一直都在,但眾生無始以來,因為不明覺性,一直背覺合塵,心中只有塵境,不知有覺性,長期陷於「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窘境。如今,忽然剎那體會到清淨、無染、安樂的覺性,如從惡夢中醒來,身心感覺非常舒暢。 

然而,大多數人因為禪定不夠,般若見亦不足,加上煩惱、妄想、執著習氣重,不久心念就又跑到舊識(煩惱、妄想、執著)中去了,不能安於覺性。 

這時候,就要警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讓覺性現前而自然安住,如此就是用功,又叫「保任」,或者「悟後起修」。而不良的習氣、執著,一有發現就要止息,不讓延續下去。(後略) 

學員心得分享

(一)

原來如此,只是多了一個「知」。它不離、不棄,無色、無味,就這樣嗎?尋它個千百回,就這樣嗎?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心本自具足,不動搖,能生萬法……。(林居士) 

(二)

下午拜佛時,師父讓我們明白聞性常在,唯一不二,不隨柳音(引罄)聲音而生滅。以前讀楞嚴經時,很多地方看不懂,現在終於明白了在說什麼。 

感謝師父!感謝佛菩薩!這麼簡單、容易就讓我明白,什麼是真心常在,未曾遠離。我真是幸運,古人累劫求法,不惜生命,翻山越嶺,甚至死在沙漠中,而我不必走遠路,就能得到。 

晚上有師兄問:如何從有為法入無為法?師父回答的真好:有為法就是有所造作,無為法就是沒有造作。什麼是造作?造作就是作意、妄想、執著。以前別人問我,我都回答不出來,原來是這麼容易解釋。 

睡在旁邊的同學,拿著行李要提前回去。我知道真心了,佛經上講來講去都是在講真心、真如、佛性,求法不也是想明白這個。我知道了,是不是我也可以回家了? 

今天師父寫了禪七懺悔文,帶領大家懺悔,好多人哭了,我也哭了。其中有一句:「懺悔我長久以來意見太多,所以不能明白真心」。我忍不住笑出來。師父有他心通嗎?怎麼知道我就是這樣? 

這幾天都沒有吃晚餐,聽到打板聲走出去,奇怪!現在不是晚上嗎?怎麼天還亮著?我有吃中餐嗎?糟糕!我剛才失去時間的感覺,沒有時間的記憶了。我是不是被喜悅沖昏了頭?忘記了什麼? 

渺渺茫茫四九載,不知真心隨我在,

一朝開朗明了後,時空宛然水無波。(許居士) 

(三)

請教師父: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幾天的禪修,已能夠了解「應無所住」的用功方法,但對於「生其心」,還是有所不解。 

師父慈悲:

弟子體會到「真心」性本無住,妄心才有住。當不住一切相,無執著、無妄想、無比較,不造作,任運自然,身心各歸其所、各安其位,此時…………,是真心否?是生其心否?

「知道便是,任運自然」。(林居士) 

(後略)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