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總說」 ◎慧 藏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 佛法的目標,就是要度盡一切苦厄,活得自 在。 但「自在」兩字談何容易啊。觀自在菩薩便 是藉著「般若」智慧,來觀察這個世間。經 過深入的探究後,終於親自見證到:原來我 們所執取的身心等五蘊.不過是一種緣起緣 滅的東西。於是,在一瞬間打破了「我執」 ,原來啊!「我」不過是一種誤解,誤以為 有個「我」存在,其實呢?從本以來,就不 曾有「我」,自然也就無煩惱可得了。 「般若」是什麼呢?這裡探討經義所用的文 字,叫做「文字般若」;經文中觀自在菩薩 的修行方法,就是「觀照般若」。由「觀」 而「照」,照見五蘊皆空後,便證入「實相 般若」。「實相般若」亦即「實相念佛」。 本段經文.已把心經的要點交代清楚,以下 數段,只是為了進一步解釋而已。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織,亦復如是。」 「色」的當下,就是緣起的現象展現,它的 本身就是「空」的狀態,離色找不到空;因 為,色外無空。 也正因為是「空」——緣起緣滅,才有可能 展現出多彩多姿的宇宙萬象。 同樣的,我們種種的感受──苦、樂、不苦 不樂等,也都只是一種緣起緣滅的遊戲;種 種的思想、造作及分別等莫不是當下即空, 毫無實體可得,而凡夫誤以為實,便產生種 種的執著與煩惱。 所謂「色即是空」等只是凡夫解釋上的方便 ,並不是什麼真理,在實相中,是無「色「 空」「不空」可得的。悟空的人,對於五蘊 的香臭、美醜、苦樂、分別皆了然於心,而 能不被這些現象所煩惱。例如:當身體受傷 時,自然會有﹁痛﹂感,但心卻不會起苦惱 。這是因為心不著相的緣故。 所以,「空」是一種現象,不必玄學化。深 入的體會空.能令吾人離於執著。沒有執著 ,就是解脫。而沒有執著的心,遠離一切戲 論,心中常無真理,亦不曾將「空」執為真 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 淨、不增不減。」 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顯現,本無生滅可言。 既然無物可指認,如何能說某「物」垢淨或 增減呢?根木沒有一個可以議論的對象,如 何加以價值的判定呢? 換句話說,一切都是緣起緣滅的,在不斷的 剎那剎那中,要算哪一個「剎那」是「生」 呢?實在難以指出。沒有「生」,當然沒有 「滅」了,從本以來,就不曾有一法被「生 」出來(「不生不滅」的理論可參究「中論」 )。這是從道理土來推論萬法的不生滅。實際 上,證悟者心中,根本就不著一相,不會有 「生」或「無生」的戲論,只是如實如幻的 生活而已。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舌身 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 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 無老死盡。」 在悟空之後的實相境界裡,心中不著一相。 無五蘊之相可取,無根塵界等法可得;其實 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無明」這個東西存在過 ,更不用去滅除什麼「無明」呀;也沒有「 老死」這回事,還需要了脫什麼「生死」呢? 為何在凡夫眼中明明有生死,經中卻說沒有 呢?這正是解脫聖者與凡夫不同的境界,凡 夫所見的生死,聖者看起來根本不是生死。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 涅槃。」 「苦集滅道」是為眾生假名立說的,在實相 裡並無四諦之法可得,就連菩薩所修的「空 智」與「果位」,亦皆是虛幻不實。 總而言之,由於體悟萬法皆不可得,菩薩依 此般若畢竟空的智慧,而能心無罣礙,不起 任何恐怖的情緒,遠離所有不實的幻想,恢 復本來就清淨的涅槃境界。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 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咒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 諦,菩提薩婆訶。」 過去、現在、未來約三世諸佛,都是依此般 若畢竟空的智慧,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 因而我們可以知道般若畢竟空的智慧,有著 不可思議的力量,能解除凡夫的一切煩惱, 無異是個無比神奇的大咒。 (引自《解脫道雜誌》第14期) |
[回選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