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持午及八關齋戒的問題


回答蕭謙益──有關持午、八關齋戒方面的


確有「持過午不食戒之出家眾 才能為人授八關齋戒」之說。目前出
家法師中,也有一些是守持「過午不食」的。

但整體而言,不持此戒者比較多。因此,有些為人受八關齋戒的法師
,平常也沒有持午,只是在授戒時,會跟隨者持午而已。

為什麼我國的出家法師,不能守持「過午不食」呢?說來話長,非出
家者,難以體會其境,希望在家人,要先了解再來批評。

首先,我們要知道,佛陀是誕生於二千五百多前的印度,我們佛教目
前所有的戒律,包括在家戒、出家戒﹝菩薩戒例外﹞,都是佛陀於二
千五百多前的印度所制定的。看過印度佛教史的人應該知道,印度的
社會制度,和我國是不同的。

例如:印度社會有很嚴格的四姓階級制度,這在我國社會是沒有的。
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多少依於社會制度而定。所以,佛陀所制的出家
戒律,出家眾是不可以工作的。像我國出家眾,要整理道場環境,
又要種個菜,碰上蓋寺院,有些出家眾也多少自己來,省錢惜福嘛。
這在戒律中,是不允許的。

為什麼呢?在古代印度,這些工作是屬於奴隸階級的首陀羅所作的,
出家身分屬於教師的身分。出家人做這些奴隸的工作,會被人看不
起,對說法度眾會造成困擾。所以,佛陀制戒,不得不因應時宜。

但是,適合印度的卻不適合我國。我國古來以農立國,講究的是勤勞
工作,才能有所豐收。出家已受到儒家之士攻擊,被看做異類,如果
出家者再不工作點,出家人如何在國內生存?

於是,因應時代環境,,唐朝的百丈禪師,制定了農禪制度。到他那
裡學禪參道者,白天皆要到田裡工作,晚上才參禪辦道。由於這種制
度使得寺院經濟能夠自主,不必仰賴施主、也就不必忙於應付施主,
反而好用功,禪宗才在中國造就了不少得道大士,燦爛了中國佛教。

同樣的情形,佛制出家沙門,只能三衣一缽。但當佛教傳來中國,中
國的出家人卻發現三衣一缽,在中國行不通。中國寒冷,三塊布裹在
身上如何禦寒?所以,中國的出家人寒冷時不得不穿起俗服來──
就是現在,你看到的台灣出家人穿在身上的短衣、長衣等,便是古代
人的俗服。

扥缽更是難了,以農立國的民族,是很勤奮的,只要肯耕種,很少沒
有飯吃。扥缽向人討飯吃,是要被人看不起的。除了身心有所殘障、
沒有生存能力,淪為乞丐者行乞時,人們可憐會施捨飯菜給他之外,
一個好好、年輕又壯壯的出家人要行乞,恐怕不旦要被罵,還會被放
狗咬呢!

所以,扥缽乞食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於是,當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
後,出家眾的飲食,便由扥缽而改為自行煮食了。你能說這樣不對
嗎?如果不這樣改變的話,佛法將無法在中國生存,如今的我們又豈
能聽聞到佛法?

就以佛教國家的泰國來說,自佛教傳入後,出家眾便一直尊隨佛制,
三衣一缽、乞食而活,但到了近代,乞食似乎也越來越行不通了。雖
然,出家眾每天都照常扥缽乞食,可是由於扥缽所得飯菜不夠、或
營養不均,每間寺院都設有廚房,寺院每天都必須煮飯菜。只是目前
都由剃頭白衣來煮﹝泰國沒有出家比丘尼﹞,比丘是不煮的。但誰知
道,比丘必須煮飯的時代不會來臨呢。

寺院自行煮食,自然就要有金錢,於是,泰國的出家眾也就開始接受
白衣供養金錢了;由於目前比丘不能自行煮飯,寺院也就有女眾共住
了....。時代環境的變遷,要尊古制,難呀。唉!

現在談到主題。

為什麼「持午」,國內的出家眾實行有其難度,許多出家法師並未守
持呢?首先,來看看印度出家者的生活。他們是不從事工作的,一些
工作有淨人或白衣效勞,出家沙門除了扥缽乞食之外,就是修持或與
人討論佛法、或向人講說佛法。佛世、包括現在南傳佛教,並沒有素
食。所以,沙門一日一食,或過午不食,不會飢餓難耐。

我國就不同了,出家一律素食。素食容易消化,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出家眾有時候又忙得很,什麼事情、什麼工作,我國的出家人都得
作;尤其在法會的時候,特別是大法師,其忙碌更不是普通人能想
像。

由於素食、由於必須工作的關係,古代中國的高僧大德,便發現持午
不適合國內的出家生活。禪師們率先開緣,尤其打禪七的時候,肚子
易餓,除了三餐之外,更加上點心。

當然,禪師們的開緣,被律師們批評為破戒。但我們別忘了,那些感
於改變佛陀制度者,都是明心見性──見與佛齊的得道高僧,在他們
的制度下,造就了多少出世高才。難道他們是錯的嗎?

「持午」不是不好。「過午不食」可以減少慾念,有助於道業進展。
這是肯定的。但如果因為持午使得患上胃病,妨礙修行,你說是否應
該開緣呢?坦白說,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法師,初出家時都持午過。
後來,為什麼開緣呢?就像南部有位很有名的講經法師,講解戒律時
都講得很嚴,一定要持午。可是,他身體一直不好、胃腸一直不好。
近年,醫生跟他說,如果你還要繼續持午,就要有心理準備:胃必須
割掉!所以,他也不敢再持午了。

見過一些持午者,鬧胃病者多,後來只得三餐正常進食。

最後,要談到最重要的。

佛制的戒律,佛弟子都不能更改嗎?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環境下,
都只能原封不動的守持嗎?佛陀並沒有這樣說。在出家律藏中記載:
佛入圓寂前,特別叮嚀侍者阿難,在他入滅後,某些小小戒,可以捨
除;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些戒不能守持,必須開緣....。

從佛陀制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佛陀是很民主、很開明的。佛
陀的言行,完全展現了佛法的精粹──無我的精神、隨緣的態度。佛
絕不會自我為是、故步自封。

可是很遺憾的,佛入滅後,傳法弟子大迦葉,怕按照佛的話去做會引
起後患,而違背了佛陀的付囑。使得歷經了二千五百多年,時代、環
境早已不同了,佛教的出家戒律卻依然不變,要求每一個時代、每一
個不同環境下的佛教出家者都要守持,給出家者帶來不少的困擾!

其實,有不少出家戒律,現在都已不能守持了。戒律就好比一個國家
的憲法或法律,試問:有一個國家的法律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完全
不變的嗎?如果有,那真是天方夜譚!國家法律因時代環境的不同,
而必須修改,出家戒律也因時代環境的不同,而必須增減。從佛教傳
來中國後,就已改變了多次,否則,印度的佛教絕不能在中國生根、
茁壯,更別說開花結果了。

在家居士如果不懂這點,一味的要求出家眾守持二千五百多年的印度
戒律,那是很無理的!故步自封,絕對無益於佛教,只有加速佛教的
死亡!

如此說來,是否戒律可以不必守持呢?也不是如此,要看什麼戒。戒
有重戒、輕戒,有防止造惡的、有規範威儀的、有防人譏諷的、有因
地制宜的....。更要看每條戒的制戒因緣。

以「過午不食」這條戒來說,它是怎樣產生的呢?其實,剛開始的佛
教僧團中,出家沙門並沒有過午不食,中午過後還是有出家人去扥缽
的。後來,因為受到外道的批評,說佛教的出家人貪食,並且有一位
身體幽黑的比丘,在晚上乞食時,被一位有身孕的婦人撞見,以為是
鬼,嚇得流產。消息傳到佛陀耳中,佛陀才制定「過午不食」這條
戒,並開示佛弟子,持午有種種好處。

沒有想到,「持午」與否,在現在的台灣佛教,似乎變成有沒有持戒
的同義詞,如果某位法師有持午,大家就認為他有持戒,沒有持午的
話,就表示他沒有持戒、沒有修行。實在說的太嚴重了!不盡要問:
有那麼嚴重嗎?

這都是不解佛法戒律、一知半解所致。佛陀立戒,除了上述的因緣之
外,最重要的,在以依戒生定、因定起慧,進而斷除無明煩惱。如果
戒不能有助於這個目標的達成,守持的戒必然不究竟。固執某條戒非
持不可,又不見於定、慧的增長,豈不墮入「戒禁取見」?

以此觀點再來看八關齋戒、過午不食的問題,或如法與否的問題,是
否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如果沒有,請思維想想,目前我們所知的戒律,是二千五百多年前,
生於印度的佛陀所說的,如果當時佛陀不是生在印度,而是生於中
國,他所說的戒律或佛法,是否會略有不同呢?一定會有所不同,因
為環境不同、文化不同。

同樣的,佛陀如果是生在現在,他所說的法、所定的制度,是否會和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所不同呢?當然是會不同。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
同,人的思維表達方式多少會不同。相同的是覺悟的內容,不同的則
是說法、度生的方便。

所以,如果要求現在的出家眾,必須完全受持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
於印度所說的戒律,就好比要一個現代人,完全穿上二千五百多年前
印度的服裝,然後來跟現代人生活在一起。你說這像樣嗎?相信佛陀
也不希望這樣。因此,弘揚佛法,只要內容不變,方式是可以改變
的。

慧 廣 寫信來吧∣∣進來看看啦 1999Feb8 07:51:14

回網路佛學問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