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阿羅漢」或成「佛」?


【史念原始佛法】論: 世尊教導弟子「成四雙八士」而非「成佛」

某師云: 佛陀曾自稱「大阿羅漢」。「阿羅漢」與「佛」只有一處不同:
「佛」是無師自通者,「阿羅漢」是依佛陀之教奉行,而證涅槃者。
姓名:Linux(203.66.130.27)於99/10/18(19:00)發表

轉貼佛使比丘文章
這四種果位的聖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都居於聖
界中,即是出世間。如果以他所證悟的「法」來看,就稱為聖法:「出世
間法」,可把它區分為九種類,即是正在斷除煩惱的狀態,稱為須陀洹道
和已斷煩惱的須陀洹果,這是一對的道和果;另一對是斯陀含道和斯陀含
果;阿那含道和阿那含果;阿羅漢道和阿羅漢果為四雙八輩,加上涅槃,
一共九種,稱為初果聖人、二果聖人、三果聖人和四果聖人,都是在聖人
的境界。他們依次第而滅除苦,直到完全熄滅,這種狀態很明顯的顯現於
最終的阿羅漢。正確的培育內觀,洞察萬物的真理,直到真正的滅盡一切
的欲望,那就到了聖界和有著能出世間的心識性質。從此,世間那能帶來
貪愛或瞋恨的事物將不能再控制、支配心了。尤其是阿羅漢,那已完全熄
滅煩惱的最後聖果。至於涅槃在出世間法的狀態,它將顯現出另一種與世
間完全不同的狀態。世間一切的煩惱狀態是怎樣的?就必須要把所有的世
間性質和煩惱捨去,只遺留下涅槃,這即是完全和世間的狀態相反。涅槃
的法則不須依靠因緣來組合,也不組合其他,它是諸行的熄滅。當諸行的
法則已進入涅槃,它就自行熄滅。假如講到涅槃的成果,即是內心已不為
萬物所燃燒,不受打擊、繫縛、控制著,因為使內心被燃燒、刺痛、繫縛
的煩惱根源,在涅槃中是不存在的。這種心態難於比較,只得用心思去領
會,不論任何一種煩惱,它們的活動和狀態是怎樣的,一旦進入涅槃的界
限內,這些煩惱將無所遁形完全的被熄滅掉,然後它接下來的內心活動又
是怎樣的呢?假設有一塊土地,能將一切的習氣和苦溶解殆盡,就有如世
間的熱帶地區,有一寒流將冰塊帶到這熱帶地區時,冰塊將會在此溶解,
煩惱的心識也是如此。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10/18(19:34)回應

wen-lung:

>...四雙八輩,加上涅槃,一共九種

此語是否意指: 「阿羅漢尚未躋涅槃境界」?

【尊者阿迦曼傳】亦有類似陳述: 「阿羅漢是世間僅次於佛的聖人」。

若上述二說是正確的﹐那麼﹐阿羅漢到底尚缺甚麼,以致於未能與佛境界
相等?
姓名:Linux(203.66.130.27)於99/10/19(12:34)回應

Buddha // n.
1 a title given to successive teachers of Buddhism, esp. to
its founder, Gautama.
2 a statue or picture of the Buddha.
[Sanskrit, = enlightened, past part. of budh ‘know’]

請注意
[Sanskrit, = enlightened, past part. of budh ‘know’]

轉貼佛使比丘文章

● 佛陀•阿羅漢

以佛陀為導師的阿羅漢們,已熄滅一切的無明,證悟無上的果位,
他們做出比我們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瞭
這件事物,也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錯,而是因為我們不了
解熄滅無明煩惱的含義。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樣已熄滅煩惱無明的人,依然
日夜不停地工作。讀一讀佛陀的傳記,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麼?將
會發現到世尊一天只休息四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中。我們一天
賴在床上或休息的時間多半超過四個小時,世尊比我們做的更多,他到底
以什麼為原動力呢?雖然那以慾望為主因的想要拿取、成為早已徹底熄滅
了,但佛陀卻超脫地以悲智的力量來行事。

在還未證悟之前,他曾經訓練控制自己,無時無刻都薰陶著自己,
以便產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證悟不再有漏
了,當智力澈底的熄滅了慾望煩惱,但慧力卻仍舊存在著,不曾消失,慈
悲也化解成悲力而留存下來。因此證悟後的佛陀及阿羅漢的一切行為動
作,都只是來自那遺留下來的悲智力,它有如殘骸般的遺留下來,左右著
身心。煩惱慾望已完全乾枯了,遺留下來的只是清淨,沒有煩惱的身心。
在這清淨的五蘊中仍存有悲智繼續在活動著,有如那已熄滅「引擎」而仍
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車一樣,這是由於遺留下來的速度的動力,即所謂的
動量,行程的遠近,就由動量而決定。阿羅漢們也是一樣的,雖然煩惱已
完全熄滅,但是悲智的動量還存有一定旳動力,使得他能做艱難困苦的弘
法工作,這是常人所難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智的動力耕耘,從不
期望獲得什麼。

雖然是身體的必需品,如托缽以養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
力,而不必有煩惱之介入認為生存是為了要成為這個、要拿取那個的,但
所遺留的智慧,卻能辨別是非黑白,去推動身體找尋食物,所不同的是已
無所求,有得到也好,沒得到也好;當生病時,也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如何
去尋求醫治,如果太過嚴重身體自然會壞滅,他也只是稍微去爭取而已,
生存與死亡,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他會以智慧來隨緣治療,這
「苦」確實已不復存在了。任何事都不必有「我」為主人,只有「智慧」
隨著大自然的定律去運行著身心,只是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機器,沒
有一個「自我」,只隨著大自然而運行,生存下去。因此他就不會刻意地
要求尋找特效藥和金錢去治療,並不是他不去尋求治療,他只是隨緣並不
強求,若太複雜的話,他將不再追求,平靜的生存下去,直到死亡,或就
此入滅。熄滅煩惱就沒有感覺去尋找藥物治病,這是不可能的。阿羅漢不
必斷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阿羅漢仍隨著智力生存
下去。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阿羅漢能生存在清淨之中,為世人帶來清淨的
益處,比那些為了「我的」而想要拿取、想要擁有,自私自利的世人來得
卓越。「阿羅漢從不自私、運用悲智做事,心胸比任何人都寬闊、更高
更清淨」。

當我們以阿羅漢為例比較一下,可看出絕對明瞭「不值得拿取、不
值得成為」之後,無論他做什麼,都比那有慾望想要拿取、成為的人做得
更好,也能更正確地執行各種事物。慾望的「拿取」、「成為」是一種極
大的黑暗,它將迷惑著我們而不能正確地看清「什麼是什麼」,最後甚至
誤把惡當為善。請思考一下,要怎樣走才正確呢?但願每一個人在執行各
自的任務時,不論是職業上或其他方面的責任,都應時常運用智慧來察覺
「不值得拿取、成為」的心,甚至能與大自然界相結合。我們現在得用正
確的方法,善巧地運用於任何事物上。當我們還需要拿取、成為時,這個
佛法將使得我們的心,時常保持清淨、安樂;若以此種心態接觸世間萬
物,肯定不會帶來禍害、痛苦。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10/19(17:48)回應

wen-lung:

感謝!

我從所摘錄自佛使比丘的第一篇文章﹐以為其文意指: 阿羅漢未必已證涅
槃; 然而在第二篇文章卻以為其文意指: 阿羅漢已到達「終點」-- 涅槃!
姓名:Linux(203.66.130.27)於99/10/19(18:25)回應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