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法,應該是怎樣?


十二因緣法,被當成人生的三世因果?
十二因緣法,被說成緣覺乘的法?
十二因緣法,被認為是化城之法?

記載中,悉達多是以十二因緣法而成等正覺!
十二因緣法,應該是什麼?
姓名:錦書(139.175.56.71)於99/09/11(00:04)發表
信箱:bookchen@tpts4.seed.net.tw
首頁:http://soho.keynet.net.tw/bumonk/

教育部國語辭典
【緣覺】
解釋 一種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果位。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不從
佛陀或其他人那裡聽聞佛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聖諦、證涅槃。另外他
也不對他人宣說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為人天導師。緣覺是梵語辟
支佛的意譯,唐僧慧苑認為,辟支佛意譯作緣覺是錯誤的,應譯作獨覺才
正確。中觀論疏˙卷一末:問:小乘有聲聞、緣覺二人……緣覺不稟教,
聲聞稟教。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09/11(00:32)回應

1 辭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化城
解釋  (譬喻)法華七喻之一。譬小乘之涅槃也。見化城喻品條。戒疏
一上曰:「鈍者引以世報,權示化城,利者以慧資成,便至寶所。」

2 辭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化城喻品
解釋  (經名)法華經第三之終說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時化
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到此寶所,道途悠遠險
惡,故恐行人疲倦退卻,於途中變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處養精力,
遂到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極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
堪之,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為止息,由此更使發心進趣
真實之寶所也。然則小乘之涅槃,為一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也。文
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
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
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
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中略)於險道中,過三百由
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中略)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
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09/11(00:35)回應

錦書先進
最近後學買了一本名為 Five Aggregates (五蘊)的書 他們的確是將十
二因緣割成三世與張大卿先生所說相同
若是摩訶男先進語譯嗏帝經無誤 佛陀在嗏帝經並無將十二因緣割成三世
在嗏帝經中嚴叱識為輪回主體 "識緣名色"解釋成"識入胎"不太恰當 但
是南傳佛法又有人說 行就是業 應是輪回主體 繼之而來的是能量說電
磁波說

中華佛壇成軍先進認為否定三世因果 六道輪回 就不是佛教 您說呢?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09/11(01:01)回應

Wen-Lung 網友!近來好吧?十二因緣究竟在說三世或當下的一念,
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嗏帝比丘生在佛時,親從大師受教,也不
免墮於『常見』,何況是現代一般人呢!
姓名:摩訶男(163.30.100.45)於99/09/11(06:46)回應

緣起法在阿含記載中,不是有"十二"之數,
"十二因緣法"乃後人歸納而成.....
然而,歸納此十二因緣,將因公式化而僵化了學者!

雖然有此十二數之導引,令學者較有學習的門徑,
但是,若以為"十二因緣法"就是"緣起法",
學者將不易了解"緣起法"!

"緣起法"的"甚深甚深",
然而,被後人認為輕易可破(?)的原因,只有一個......
就是"雞同鴨講"!!!

除了,大乘經典對於"十二因緣法"的看法外,
大家來說說各自對"緣起法"的心得吧!
姓名:錦書(139.175.56.71)於99/09/11(12:14)回應
信箱:bookchen@tpts4.seed.net.tw
首頁:http://soho.keynet.net.tw/bumonk/

摩訶男先進:
的確"十二因緣究竟在說三世或當下的一念, 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深
有同感!
錦書先進:

1.以前觀五蘊時除了觀其生住異滅外, 發覺五蘊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小
緣起, 但後學也一直找不到相關說法來證實自己體驗, 後來看到Five
Aggregates 這本書最後一章節將 "色受想行識"化成一個圓圈 (色->受-
>想->行->識->色) 這個疑惑才消失
2.最近因個人一些私事很不如意, 時常觀查觸受愛之間的關係, 往往功
夫不到家, 產生craving 或 產生aversion 時自己才發覺, 也就是說
很多觸都變成了無明
觸:根塵識(十八界)相結合產生受
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苦受產生aversion, 樂受產生
craving"
愛:craving或aversion
待續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09/11(18:59)回應

執心經.金剛經破阿含,此多者為勝的現象是無可奈何的.
或者亦為”緣起”吧?!

姓名:好聞者(168.95.57.167)於99/09/12(18:52)回應

心經.金剛經俱是阿含的兒子,傳承阿含經「空」的思想,並加以發
揚,仍不出離阿含範圍,是大乘經典中上善者,此點學者當知。
姓名:看天下去(139.175.56.71)於99/09/12(19:22)回應
信箱:3999@pcmail.com.tw

略以數語和錦書兄

以緣起甚深,古德言然,今略以現在所明小言

以上全為緣起,而看者己心所見不同

故同一段話,對每位不同,此中有二問題

1.對此話而言,非具此話之同一性於每位看者,故此古言此話無自性
之義,此此話非一非異之來源
2.既然有彼故有此,所見不同,來於我心,甲乙二人,心自不同,
以二人心不同,一切唯心所造,故所感見前面任一段亦是不同,
故而甲乙二心非同非異
3.以是義故,無論心和所,皆非異非同,古言無自性來於此,而明中
觀萬法
4.以同一段話,甲乙二人所見不同,由於心不同,故而同一世界,
甲乙二人心若不同,則推知所見世界不同,故而產生同一世界,甲乙
二人各由心而感不同世界觀,此為唯識之不同甲乙,不同賴耶

所略言此,以報君心,供養錦書兄等
姓名:管見(202.39.180.199)於99/09/13(17:05)回應

管見兄:
您所言極是,萬法現象本身無自性,以榴槤為例,中南半島等人覺
其滋味甜美,而西方人卻覺其臭氣薰人,其甜美與薰臭的特性皆是
相對的,不同的感受者所見榴槤之性質皆不同.

然而若沒有了能去感受的人,榴槤便失去了其性質,亦即榴槤並無
絕對不變的特性,其性質玩全要藉由一個相對者才能呈現,萬法亦
然,故說萬法無自性.

而問題出在我們總是將我們所能感受的相對性質當成實有的.所
以三祖言:[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眠
,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姓名:Jackie(210.208.222.10)於99/09/13(18:57)回應
信箱:jackie@sc.com.tw

對十二因緣或緣起法,其實有個盲點,
什麼盲點呢?就是"無明"!

因無明未明,己身處境不明,故有種種說法....
如果明無明,己身處境則明,可知何謂善義善味純一滿淨......

"境有我無"是一般能讓人接受的概念,所以有所謂
"甲乙二人心若不同,則推知所見世界不同,故而產生同一世界"
然而,此思維如同太陽繞地球轉般,雖顯而易見,卻是誤解...

怎樣才是"善義善味純一滿淨"?
Wen-lung兄所節錄之洋文所談者乃"三事合和觸"之洋文翻譯,
雖然想因此而"明無明"是很困難,
但是,這是在"明無明"後的心得,
可以發揮"與我心有戚戚焉"的功用!

緣起法中"無明,行,識"三者關係密切,
讓我們重新看看緣起法吧!
姓名:錦書(139.175.56.71)於99/09/15(00:26)回應
信箱:bookchen@tpts4.seed.net.tw
首頁:http://soho.keynet.net.tw/bumonk/

為何緣起要分成十二份呢?每份又加上一個名相呢?為何又要將他收
成三份呢?(無明,行,識)。為何百思不得其解,卻歸咎於無明呢
?如果是無明,又怎能明呢?十二因緣是沒有「明」的,你那處找「
明」來明無明呢?在緣起外找嗎?
如果要重新看,是否否定自已之前所說呢?
姓名:sam(199.41.198.201)於99/09/16(09:19)回應

錦書兄
SAM兄長所說的已點出一個重點,十二因緣還滅時而善義善味純一滿
淨,則此純一滿淨是外於十二緣起,或內在十二因緣,可知大乘所說
本性和此善義善味純一滿淨不是相反,也因而和十二因緣不礙,所以
心經說無十二因緣,也無十二因緣消滅,請以大般涅槃經一句佛語為
向錦書兄獻供
佛於大般涅槃經說
所言善法,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善法

以此和錦書兄所言善義善味純一滿淨
但可能很難對不對,觀音菩薩至今猶在上行下化
請錦書兄勿氣
姓名:管見(202.39.180.221)於99/09/16(19:44)回應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