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離五欲而修禪?◎


作者 釋從信比丘(摘至阿含經的疑難)

什麼叫做五欲呢?色聲香味細滑就叫做五欲。禮佛,說話,吃飯,穿
衣,睡覺,都不離此五欲。無論在家出家,若離此五欲,似乎是不著
邊際,不可活,無此世間,無此人。若是如此,云何離五欲而修禪呢


若不離此五欲,見美色而生淫欲,聞音樂而陶醉於淒迷中,聞香而增
長欲貪,食味而不知饜足,摸觸細滑而想入非非,滿足五欲之樂則增
長貪欲,不滿足則增長瞋恚,無時不在貪欲及瞋恚二邊永不遠離愚癡
,若是如此,云何不離五欲而修禪呢?

若仔細觀察,則知此二疑中有重疊之處,一則不能離色聲香味細滑而
禮佛說話吃飯穿衣睡覺,一則於色聲香味細滑中增長貪瞋癡。重疊之
處是色聲香味細滑。若於色聲香味細滑不增長貪瞋癡,並不妨礙日常
生活之安穩自在。經文中說:「離欲而生明」是說即此色聲香味細滑
五欲而離貪欲瞋恚愚癡之繫縛,色聲香味細滑只是生活品目,美妙之
五欲於我無貪,無常變易則任令它變去,粗俗之五欲於我無瞋,不害
我安穩自在,我無時無刻不在明中,無時無刻不在禪中。

若不如此會,而以為既然不能離色聲香味細滑五欲而得生活,生活之
品味便在五欲中,若無貪瞋癡,五欲味同嚼臘,生不如死,要當適度
品味五欲之樂,令生活多采多姿,所謂禪便在平常生活中顯露無遺,
是故說不離五欲而修禪。

現代人正流行此種不離五欲而修禪之時尚,殊不如此種見解不新鮮,
早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就很流行。究其實際,不止於此,更久遠前,
沙門婆羅門就都實踐此種所謂現代禪。所謂現代禪正其名應叫做「當
代禪」適應當代之生活禪。

為什麼說此種生活禪久遠以來便已代代流行呢?五欲之樂只要有一絲
絲不捨之情,因為諸行無常,所不捨之情變易而憂悲惱苦生,所謂品
味生活,只是文學名詞,實際是苦中作樂,強顏打扮出一副逍遙自在
的樣子。聰明之士深知欲患,念茲在茲云何解除生活重擔,長阿含五
經大正一冊三八頁:「時彼眾中獨一人作如是念:『家為大患,家為
毒刺,我今寧可捨此居家,獨在山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山林
寂默思惟,至時持器入村乞食,眾人見已皆樂供養,歡喜稱讚:『善
哉此人能捨家居獨處山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世間始有婆羅
門名生。彼婆羅門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人間誦習為業,又
自稱言:『我是不禪人』於是世人稱不禪婆羅門,由入人間故,名為
人間婆羅門。」這是人類的可憐之處,一面想解脫生活重擔,又不能
捨五欲之樂,便入人間誦習為業,所謂誦習為業,就是以宗教為職業
,如現代社會中之說法師,禪師,誦經師,地理師,占卜相命師,咒
師,如是種種,五花八門,總之不離五欲而探尋出世間之幽微,就是
不禪人,不是專業坐禪人。

此種不離五欲而又自命清高之士便宣揚不離五欲而修禪之理念,正中
欲中人的下懷,一面可享五欲之樂,一面可得出世間智慧,流行所及
,成群結隊,蔚為時尚。於世尊住世時,提婆達多便倡導此說:不離
五欲而修禪。

雜阿含四九九經大正二冊一三一頁中:

尊者舍利弗問月子比丘言:「提婆達多云何說法?」

月子比丘語尊者舍利弗言:「彼提婆達多如是說法言:『比丘心法修
心,是比丘能自記說,我已離欲解脫五欲功德。』」

舍利弗語月子比丘言:「汝提婆達多何以不說法言:『比丘心法善修
心,離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不轉還
欲有色有無色有法,彼比丘能自記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耶?』」

月子比丘言:「彼不能也,尊者舍利弗。」

月子比丘依止提婆達多出家,是提婆達多的弟子。提婆達多不離五欲
修禪而證得五神通,自以為受用五欲功德而離於欲患,已自證解脫,
所以平日教導弟子修禪,強調只管修禪,水到渠成能自記已離欲解脫
五欲功德,不必離貪欲心不必離瞋恚心,不必離愚癡心,適度品味五
欲生活不害修禪。文中「心法修心」就是止觀修心,「心」就是止,
「法」就是觀,即止即觀而止觀合一即是修心,即是修禪,只管如是
修行,不管戒定慧學,終將自記已離欲解脫。此種見解背離佛法,為
什麼呢?佛法之核心在苦集滅道思惟,永盡貪瞋癡為無上止息,為殊
勝止息,為涅槃,為滅諦,止觀只是永盡貪瞋癡之工具(詳見雜阿含
四七四經),而提婆達多顛倒說,認為只管修禪,不必離貪瞋癡,所
以舍利弗反詰月子比丘,何不如是云云。

從經文之記錄而可知,不離五欲而修禪之理念及其行為,其來有自,
學者若樂此不疲,只是遠承久遠劫以來人類難以兩全其美之修禪行為


不立文字不離五欲之禪似乎源自提婆達多,而非釋迦牟尼佛,若更往
前可遠溯自不禪人。有情眾生嚮往修禪之神秘,不辨真實,任運瀟灑
而為之,實質只是休閒活動,玩玩之後一笑置之。若當真以為不離五
欲修禪而得離欲解脫,並且付之實施,物以類聚,必然引起同類共鳴
,欲心相投相引,諸般欲心鬼神也來相應,不生異相異能也難,遭遇
恐將不太妙,如提婆達多證五神通,終至害佛而墮落。又如難提比丘
,不離五欲而常樂坐禪,雖然坐禪時不思五欲樂,身心皆是五欲質料
,譬如大便必招來蒼蠅,譬如妓女必招來嫖客,譬如肉塊必招來競啄
,欲心類鬼神趁便相應,得世俗定心解脫,證五神通,一日從四禪下
坐,時天女來至前立,向來標榜不離五欲修禪的,自不忌畏美色,只
管品味現前,欲心瞬間熾盛而還自以為離欲解脫,自在受用五欲功德
不害禪,於是向前擁抱,天女作態,滑溜溜飄出欄外,難提比丘也尾
隨追逐,至寺院外有倒地死馬,天女忽爾隱沒,難提比丘即於死馬身
上行淫欲,五神通不敵死馬之女相,犯了不可悔罪,痛哭流涕都已不
能挽救愚癡之後果。源本就不離五欲,此種下場可想而知,不離五欲
修禪實際是修慘,可是學者都不知警覺,竟然聞說留惑潤生,信以為
真實,也不查覺留惑潤生與四聖諦背道而行。

知否?絲絲欲心如同星火可以燎原,如來呵責諸欲,從未說適度舒解
欲心得以調適身心,一絲舒解即是放縱,前功盡棄還不自知,不離五
欲而修禪,所修是何禪可想而知,正是俗人笑罵歡喜禪。修殘!修慘


姓名:獨處悠閑(163.32.105.179)於99/09/03(13:55)發表

修禪而離五欲
姓名:淨誠(202.144.229.146)於99/09/03(16:46)回應

為何你們相信你們的釋迦是佛陀呢?為何你們相信依他的經驗方法可
成佛呢?你們依什么相信呢?依你們無我的知見嗎?無常的經驗嗎?
在你們的知見,經驗中有人成佛嗎?(活佛除外)
你們以為成了佛是沒有欲的嗎?大悲心不是欲嗎?精進修行不是欲嗎
?修禪不是欲嗎?釋從信學小乘不是欲嗎?捨大乘不是欲嗎?離欲不
是欲嗎?
你們的佛陀成佛後需要再輪迴嗎?佛陀在未出家前犯了這么多戒律,
怎么可能一生成佛呢?
一回來就帶給大家這么多問題,真是高興,c兄呀!我的問題不是為
了答案,亦不為了相信與利益,這樣我的問題就不用思議啦!
姓名:sam(199.41.198.56)於99/09/03(22:16)回應

全部放下後, 最後放下佛法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金剛經
念念清淨無漏

Sam, Ccf
我現在連看了你們留言想和你們 "說教" 的 "欲" 都快沒有了.
姓名:淨誠(202.144.229.205)於99/09/03(22:59)回應

看到論壇上善知識的觀機施教 受教了 德鴻頂禮
姓名:德鴻(168.95.0.8)於99/09/03(23:16)回應

淨誠
放下不是欲嗎?
姓名:sam(199.41.198.56)於99/09/03(23:22)回應

淨誠
你應該先放下佛法,其他就可以不必放下了,你說好嗎?
姓名:ccf(203.67.162.251)於99/09/03(23:27)回應

一樓跟二樓的真是顛倒妄想哩
姓名:看天下去(139.175.56.71)於99/09/04(13:45)回應
信箱:3999@pcmail.com.tw

淨誠兄:sam的一連串問題,其實正是你引的那八個字的佛經中語,
但心中蕩無一而清淨無漏,是不自知不自覺自己清淨無漏的
,佛在經中一再請須菩提一再說自不知自己是果位,而佛也
一再說四十九年所說,時過都得丟掉,他親口於金剛經說佛自己未說
一字,所以連佛之一字他也未說,這就是金剛經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小乘一定是佛說的教法,但是如果以小乘為正,一切為偽--當然,這
句話對很多人是對的--,然而既然一切皆空,是否一切皆於空而平
等!
以此大乘和小乘等包括其他可能於此一切皆空中也是平等的,這叫就
大乘,大乘不是自外於小乘而言佛法,而是深觀空甚深甚深,而不敢
再亂明言自己真懂空,大乘般若明言空之--大般若--,而以之渡為大
乘船,因此不敢
不小心的理解想--佛--一字,因此古來說所知障中,分別最麻煩,因
為不能不行善,而一切皆於此空,故明白自讚毀他乃破空平等之佛陀
法義,以此拈出無分別之觀念,無分別不礙分別,可見空之--大般若
船--
,在下亂說,不知所云
姓名:(202.39.180.199)於99/09/04(17:20)回應

淨誠兄:希望你不要洩氣,這其中正思知見很難,而脫掉知見而蒙佛
加持,
早入此,是不易
姓名:(202.39.180.199)於99/09/04(17:33)回應

看....
一樓跟二樓的「真是」顛倒妄想哩
你的顛倒妄想不「真是」的嗎?為何我的是「真是」呀!「真是」是
常嗎?看來你「真是」不懂呀!
姓名:sam(199.41.199.8)於99/09/05(22:06)回應

好聞者
本老很少說人對的,但這次你真的說對了,真要讚嘆呀!
「能丟」當然是垃圾,「能制」當然亦是垃圾啦!「自我」當然是真
垃圾。
以後這里各大德要好好向好聞者學習啦!
姓名:sam(199.41.199.50)於99/09/07(20:01)回應

不離五欲而修禪?很高興與大家共同成就自性華嚴!五欲一般指色聲香
味觸或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禪中無欲>欲界六天往生依據以福報
為主.色界以上天人往生依據禪定.色界天人單性存在.欲界天人仍有
男女-飲食.淫慾.睡眠.三欲存在.故名欲天.孟子書中告子言.食.色性
也.是言人之基本需求.亦通旁生-飛禽走獸.然色界以上天人非如此.
禪悅為食也.故楞嚴言.修禪之人.如不斷淫.如炊砂粒.欲成嘉饌.終不
可得.---以上是以正知見而言.然以道次第修入方便之隨順眾生因緣
及另一修持法而論.一開始非要如此!.禪修不離五欲.可以是說在無法
割捨的五欲因素下.仍對境忘情.臨欲亡心.而不是一邊禪修一邊嗜欲.
反過來講.離五欲的人還要禪修?離欲即禪也!且無法引導人們直下透
視欲望本質的教法何以名之究竟圓滿?於欲.非共也.不與俱也!欲豈易
斷易離!三果羅漢不過薄貪瞋.四果才斷!佛法浩瀚.法義甚深.理未易
知.事未易明.縱知<欲界無禪>豈辨<禪界無欲>!
.
姓名:佛乘宗-法相般若(210.244.155.34)於99/09/11(06:55)回應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