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的一些論說


節錄自[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宗薩欽哲仁波切著

佛陀曾說,缺乏一般善良社會的這種基礎,也就是缺乏人天乘,
就無法建立小乘;而缺乏小乘,就無法發展辟支佛乘;同樣地,
辟支佛乘又是大乘發展所必須的--如此,每一個在後面的乘,
都以它前面所有的乘為基礎.

小乘和大乘之間有一些差別.簡單地說,差別在於對正見的瞭
解,修行方法,戒,所須捨棄的污染,以及果位的不同.

在見解方面,大乘具有包含[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無我空,小
乘則只瞭解[人無我]就可以了.

在污染方面,小乘著力於除去煩惱障;大乘除了煩惱障,還要除
去所知障.只要有主體[能知]和客體[所知]--也就是只要有主
客分別,即使微細,都是二元分別.

小乘的目標在於達到涅槃,大乘的目標則如彌勒菩薩所言:[菩
薩因智慧故,不住輪迴;因大悲故,不住涅槃.]

許多大乘行者認為小乘是比較低級的乘,不值得注意;這是由
於他們完全缺乏對佛法的瞭解--不同的乘並非代表精神上的
階級.雖然大乘表示偉大,小乘表示小,低劣;但是[小乘]一詞
是大乘某些學派所造出來的,所有小乘行者,稱自己的派別為
[上座部].

所有的乘都有一個目標:讓眾生了悟究竟真理.哪個法門對某
人最好是很難說的,這要看個人的情況.一般來說,小乘對每一
種人都適用,而某些大乘的教法則需要某類的弟子或修行人.這
並不表示小乘比較不用選弟子所以比較衰弱,低劣,它只是表示
小乘對任何人都適用;如果夠精進的話,即使行者的智慧非常微
小,也能證得果位.

根據歷史的記載,佛陀在印度給了三類教法;根據小乘的理論,
佛陀只在鹿野苑轉了一次法輪,開示四聖諦.小乘和大乘間一
直有理論上的爭論,小乘堅持認定佛陀從未真正給過大乘教法;
而大乘還是得承認小乘是佛陀給予的教法,因為小乘是大乘的
基礎.

輪迴就像一場病,不同的乘就是治病的不同方法--能有這樣思
維是有幫助的.如果你去找一位小乘醫生,他會規定你飲食必須
節制,在固定時間吃固定的藥,沒有自己斟酌的餘地;如果你沒有
偏差的遵照他的指示去做,就會痊癒.相對地,如果你去找一位大
乘醫生,他就像另一種治療師,為你開列許多不同的食物和藥品,
然後要你根據身體在不同時期的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直觀力
來決定甚麼時後吃甚麼東西.如果你判斷錯誤,可能會病得更厲
害;但是如果判斷正確,就會達到你從未想見的健康狀態.

很明顯的,不同的人心儀不同的醫生.有些人只要醫生為們他開
出固定的處方,讓病好起來就可以了;另外有些人比較喜歡多一
點自主權,願意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也不在乎冒一點險.
姓名:Jackie(210.208.222.10)於99/08/27(11:10)發表
信箱:jackie@sc.com.tw

節錄自[大乘絕對論]--月溪法師著

叔本華欲利用音樂藝術來求解脫,求暫時消滅個人的[我],使一
切欲望痛苦暫時解除,但他不曉得這樣做時,個人的[我]雖暫時
消滅,可是,這時的[我]已滲入於音樂或藝術的[我]中了.此音樂
藝術的[我],便是[法我],亦名[法執],仍存在於時間空間之中,
受空間時間的限制,那是相對的解脫,而不是絕對的解脫.當那時
間空間轉變時,你又跌回[自我]的桎梏中了.

叔本華此種西方式的辦法,是企圖使一念無明入於單存之境,因而
獲得自由快樂,實際與麻醉無異,用音樂藝術來麻醉人生,與以醇
酒婦人來麻醉人生並不高明許多.

小乘人索性把感覺之門關閉,在西方人來看是可怕的,所以他們不
敢嘗試,而採用一種份量比較輕一點的緩和濟.但兩者同樣是錯誤
的相對方法,不能達到絕對的[涅槃].

音樂是一念無明的化身,它能使整個相對宇宙納入於生命的呼吸
之中,使一念無明藉耳根之感覺而得到了相對的[涅槃],當耳根得
暫時的[涅槃]時,其餘五根亦得到同樣的效果,所以孔子聞韶,三
月不知肉味,就是舌根亦能因此得到暫時涅槃的證明.這時是一念
無明回復了原始狀態.

繪畫,雕刻亦是一念無明的變化身,它能使整個相對宇宙納入於生
命的線條之中,使生命藉眼根之感覺而得到相對的[涅槃],使一念
無明暫時返本還原.但是,他只能保持於有限的空間時間之中,所
以它不能使你得到永遠的[涅槃]
姓名:Jackie(210.208.222.10)於99/08/27(11:11)回應
信箱:jackie@sc.com.tw

續前
節錄自[大乘絕對論]--月溪法師著

[自我]是一個桎梏,它被一條由五蘊,六根,六塵,七情...等結成
的鎖鍊緊緊的綑住了,這可惡的魔術般的鎖鍊,幾乎使每一個人透
不過氣來.所以人們只有在忘卻[自我]時,才能得到解脫,才能呼
吸著自由和快樂的空氣.人們如果想脫離[自我],只有借助於法我
了.[法我]就是[自我]以外事物的[我],譬如音樂,藝術,酒精,賭
博,運動等等.為甚麼這些事物很廣泛的被人們所愛好呢?就是因
為他能使人們暫時忘卻[自我],暫時得到解放而享受自由之樂.

當我們傾聽偉大的交響樂時,我們已脫離了自我的羈絆,而與音樂
之波浪融而為一了.這時我們游泳於音調之海中了,載沉載浮,我
們呼吸已與音聲之呼吸合而為一,整個相對之宇宙皆合而為一,一
切矛盾皆暫時歸於統一,一切根塵情識的鎖鍊,皆被粉碎而棄置了.

當我們欣賞偉大的悲劇的表演時,我們已被吸引而脫離了[自我]的
桎梏,與悲劇之情緒融而為一,我們的靈魂已暫時脫離了軀殼而參
加於悲劇之中,一切塵世的善惡,是非...皆被沖洗而無遺,一切根
塵情識的鎖鍊,皆被粉碎而棄置了.
姓名:Jackie(210.208.222.10)於99/08/27(11:12)回應
信箱:jackie@sc.com.tw


續前
節錄自[大乘絕對論]--月溪法師著

當一根還原時,其餘諸根亦得到了解脫(此處是指相對的還原,相對
的解脫,不是絕對的)音樂是利用耳根的還原,繪畫雕刻是眼根,酒
精運動等是觸根,此前五根是屬於感覺範圍.小乘人之斷六根乃是
利用意根,是屬於思想的範圍,這是利用最高級的[法我].小乘斷
六根,是企圖將感覺思想之門關閉,使與[自我]完全隔絕,此時心
中清清淨淨,非常之快樂.

但是,欲維持此清淨之境界,則不能放捨此清靜之一念,所以,此時
之一念無明雖歸於統一,但沒有完全停止,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
待到空間轉移,時間過去(音樂已終,悲劇已完,眼睛已離開了藝術
品,由小乘定境中出來),於是又跌回[自我]的桎梏中了.
姓名:Jackie(210.208.222.10)於99/08/27(11:13)回應
信箱:jackie@sc.com.tw

續前
節錄自[大乘絕對論]--月溪法師著

中乘人認為借助於[法我]而得到的暫時解脫不是究竟的解脫,於
是進一步把[一念無明]完全停止(就是把思想感覺完全滅盡),
這時的境界是可怕的,無知無覺的,除了呼吸還沒有停止外,全同
木石一樣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叔本華之[無],不過是理論上
之[無],而此則是實驗上的[無].老子的[無極],亦是實驗上的
[無].在[道德經]中有許多章描寫此無之境界狀態可以證明)
,此實驗所得的[無]的境界,便是[無始無明]的境界了.

此境界狀似純一,所以很多人都誤認它是絕對的,是最後的本體
,例如老子便是把此[無]的境界,當做絕對底本體.但此
[無始無明]的境界中,仍有極微細的種子存在(此種子包括精
神和物質的),當其隱伏時,狀似[空無],但一受薰刺激,便會
發生出來,成為[一念無明]了.所以[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
是相對的(就是代表無與有):一是體,一是用;一是靜,一是動
;由體起用,即用歸體,循環返覆,有生有滅,不是最後的絕對
本體.絕對本體是不生不滅,非靜非動的.

老子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復歸於無極],便是體驗到[無始無明]生出
[一念無明],和[一念無明]復歸於[無始無明]的循環返覆的
作用,而誤認宇宙是以[無]為體,以有為用了(相對的宇宙現象
確是如此,絕對宇宙則超於有無變幻).被尊為儒家思想根源
的[易經],亦是與老子同一錯誤.[易經]的根本原理是這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當無思
無為,寂然不動時,就是[無始無明]的境界了,待到受[感]而
[一念無明]產生出來,便是整個相對宇宙之完成了(宋明理學
家亦是同一錯誤).

此種誤認[無始無明]境界為最後絕對本體,釋迦叫它做落
於[空執],要打破此[空執],才能達到最後的絕對本體
(真如佛性).打破[空執]的方法,不是理論,而是實證.
在大乘人所修的的六波羅蜜中,第五種[禪波羅蜜],便是打
破[空執]達到絕對的主要方法.

姓名:Jackie(210.208.222.10)於99/08/27(11:14)回應
信箱:jackie@sc.com.tw

阿彌陀佛

轉貼Jackie之文『釋迦叫它做落於[空執],要打破此[空執],才能達到
最後的絕對本體(真如佛性).』
阿牛孤陋寡聞,好像只聽說過「我執」「法執」,沒聽說過有
「空執」,但這裡偏偏又打著「釋迦」的招牌,說釋迦叫它做
落於「空執」,真是唬人唬到底。

轉貼Jackie之文『打破[空執]的方法,不是理論,而是實證. 在大乘人
所修的的六波羅蜜中,第五種[禪波羅蜜],便是打破[空執]達到絕對的
主要方法.』
阿牛說:這種唬人的名躺,還加上唬人的修行法,任何人終不能達其
所說之境界,嘿!嘿!老子穩座高位也。

阿牛賜他個封號「權威永固大法」。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202.166.200.10)於99/08/27(15:39)回應

捨掉對空的抓住在意,丟掉空或丟掉一切皆空,佛不須證明自己是誰
,空不須證明是空,空不異色....,空不礙萬法,捨空見之抓入空有
平等
層層進步,阿彌陀佛
姓名:貧嘴(202.39.180.216)於99/08/27(19:36)回應

教育部國語辭典

【辟支佛】
解釋 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種果位。為梵語pratyeka-budha的音譯,意
譯作獨覺。這種果位是阿羅漢中的一類,不從佛陀或其他人那裡聽聞佛
法,由自己的努力了悟四聖諦、證涅槃。雖然如此,但他卻不對他人宣說
自己證悟的真理,所以不能成為人天導師。瑜伽論記˙卷八上:若依智論
十六卷云辟支佛有兩種義: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或作獨覺、緣覺。

【六波羅蜜】
解釋 波羅蜜,譯自胡語,義為度或到彼岸,指到沒有煩惱、不再輪迴的
彼岸。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修行德目。
修行者經由此六種修行德目,可至解脫的境界。唐˙賈膺福˙大雲寺碑:
四無量心,普覺群有;六波羅密,廣菩提。亦譯作六度。

【上座部佛教】
解釋 巴利語系的佛教。現在主要分布地點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
國。

【我執】
解釋 佛教用語。指眾生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之心態。阿毗達磨俱
舍論˙卷二十九: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迴,無容解脫。

【法執】
解釋 大乘佛教否認外境實有,因此稱執特外境實有而障礙對真理的認識
為法執。大乘入楞伽經˙卷七˙偈頌品第十之二:悟心無境界,則離於法
執。或稱為法我執。

姓名:wen-lung(193.62.87.78)於99/08/27(19:43)回應

Jackie:

欣見閣下轉載「突破修行上的唯物」以及「佛教之見地與修道」之

慧劍(智見)與法音,望能於討論室濁知癡想中,瞥露曙光!

追尋、探索生命的本質,沒有所謂大乘、小乘、原始佛教或現代佛

教之迷思,法不迷人,唯人癡心慢恣、作繭自縛而已!

介紹三本好書:天下出版的「生死之歌」,以及立緒出版的「擁抱

憂傷」、「如果只有一年」,這都是由史蒂芬•拉維所著之好書,

互勉之!


姓名:NAMO(139.175.55.246)於99/08/27(22:14)回應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