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明之辯正(3)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七則 某師云:《修行人切勿用腦筋去揣測佛性,只可用腦筋去
找到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找到了,一錘搗碎,佛性自然顯現也。》
(月溪法師語錄164頁)
又云:《欲超出三界者,須先找到無始無明,將他打破,然後能見
本來佛性。》(月溪法師語錄198頁)
又云:《大乘禪學,因為我們本有的佛性,被無始無明遮藏,要將
無始無明打破,佛性始可出現。》(月溪法師問答錄67頁)
又云:《我們未見性前,乃見聞覺知作主,見性後乃佛性作主。佛
性與見聞覺知中間有無始無明隔閡。》(月溪法師問答錄30頁)
又云:《我們的佛性被無始無明遮障,要見佛性,必定將無始無明
打破方能見佛性。》(月溪法師問答錄72頁)

辨正:一、無始無明不是具體的物質,也不像眼識、耳識乃至阿賴
耶識,可以讓我們體驗祂。依《勝鬘經》說明,無始無明,是眾生因
為不明真如之實相,乃至明心見性後,有許多人仍然不知真如(阿賴
耶)之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及修道所斷
過恆河沙數上煩惱,這樣名為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是聖人施設的名
詞,並不像八識心王一樣具體存在,怎麼可能找到無始無明而將他一
錘打破呢?

二、佛性與見聞覺知中間,並沒有無始無明隔閡,因為見聞覺知之
心,從無始劫以來不與無始無明相應。如果無始無明在佛性與見聞覺
知之間隔閡,那麼這見聞覺知應該與無始無明相應,不須等到明心見
性後方才相應。故《勝鬘經》云:「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所以
我們可以知道無始無明並未在見聞覺知與佛性之間隔閡。

三、明心見性是因為一念相應慧出現,才破無始無明。不是先打破
無始無明,然後才明心見性;或找出無始無明,一錘搗碎而見佛性,
不可以倒因為果。

四、十住菩薩乃至十地菩薩明心見性後,仍有部份無始無明,尚未
斷盡,所以大慧菩薩雖是明心見性的初地以上菩薩摩詞薩,仍須求佛
開示。所以《勝鬘經》云:「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
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
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
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
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
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

從這段經文開示便知道無始無明並非一錘搗碎、或明心見性後便斷
除淨盡,只有佛能夠如實知見,乃至等覺菩薩還末斷除究竟。故《勝
鬘經》云:「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
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
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
薩摩詞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

所以明心見性後,仍有許多無始無明尚未斷盡,應隨佛學。故《八
十華嚴》善財大士五十三參,第二參時得念佛三昧--明心見性以後仍

再經過五十一參,方得入等覺位。所以明心見性後雖已經獲得無生
智,仍須斷盡一念無明,才能出三界。進入八地後仍須斷盡塵沙惑,
塵沙惑斷盡則無始無明斷盡究竟,方得成佛也。

五、十住菩薩,尚未究竟斷盡無始無明,已能眼見佛性,所以無須
斷盡無始無明方能見性,此師仍末見性,而且對無始無明錯解,故說
法錯亂混淆,學人千萬不可學他。

姓名:阿牛(202.166.200.86)於99/10/26(22:56)發表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這次我來做評判,月溪與牛師公兩個都錯,對佛法全無認識。算打成
平手啦!水兵鬥海軍。
姓名:sam(199.41.197.110)於99/10/26(23:04)回應

阿彌陀佛 S爺:謝謝您的光臨。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202.166.200.43)於99/10/26(23:16)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八則 某師云:《由有法執故有所知障,有變易死。我執法執皆
破,落於空執,二煩惱未斷,即無始虛妄種子及虛妄習氣,又名無始
無明。……空執破,則二煩惱除,明心見性矣。》(月溪法師講楞伽
經245頁)
又云:《法執雖破,尚有空執(即無所有地,無始無明是也)。須
再破空執,然後得如來法身,然非先破法執不可,故曰:善當分別。
分別乃阿賴耶識作用,不分別是無始無明(即第九白淨識境界),未
到如來境界也。》(月溪法師講楞伽經142頁)
又云:《小乘所修之法門為斷六根,即破我執;二乘所修法門,為
破一念無明,即破法執;大乘所修者為破無始無明,即破空執。破我
執法執皆不徹底,唯有破空執,然後能見佛性。》(月溪法師著:大
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31頁、月溪法師著: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
經疏32頁)
又云:《小乘破我執,而落於法執;中乘破法執,而落於空執;唯
大乘破空執,始能見本來佛性。其實我執(即六根見聞覺知)法執即
一念無明,皆不可破,唯空執及無始無明可破。》(月溪法師講:金
剛經心經釋要84頁)

分句辨正:一、「由有法執故有所知障,有變易死。」這種說法是
倒果為因。由於有所知障,對阿賴耶識、菴摩羅識、真如之實相不明
不證,不知一切法由此根本識而來,不知一切法實際本然空寂,才有
法執。有法執故有變易死,不是有法執故有所知障、有變易死。不可
顛倒錯置。
二、「我執法執皆破,落於空執,二煩惱末斷,即無始虛妄種子及
虛妄習氣,又名無始無明。」我們說:所謂空執是說阿羅漢辟支佛親
證五蘊空,斷盡一念無明,而執著此五蘊空,害怕再受生死,而趣入
涅槃,這方是空執。破我執者是聲聞與緣覺二乘人,斷盡一念無明,
而落於空執。

破法執的人,必先被我執而後破法執,破法執者是究竟佛,故我執
法執皆破的人,已無一切煩惱,怎麼可以說破法執的人還有二煩惱末
斷?破法執即是究竟佛,怎可能落入二乘的空執?

二煩惱者,不是無始虛妄種子及虛妄習氣,但是也不離此二者,
《圓覺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
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
者事障,續諸生死。若此二障末得斷滅,名末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
欲,先除事障,末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
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
圓覺,滿足菩提大涅槃。」

這段經文世尊告訴我們,只要事理二障永斷無餘,即是究竟佛地。
事障斷盡,則破我執,落於空執。迴小向大則破空執。理障斷盡,則
破法執。二障斷已,即是究竟佛,何來空執?所以《楞伽經》云: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
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綠故,我說一乘。爾時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
死,是名佛知覺。」」

《楞伽經》又云:「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
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
人法無我及二障斷。」二煩惱者:一、人我執:即是事障,末斷盡一念
無明,續諸生死,受分段生死,破一念無明是破我執,不是此師說的
破法執。二、法我執:即是理障,無始無明末破或破而未斷盡者須受
變易生死(八地以上)乃至分段生死(七地以下)。破無始無明是破
法執,不是破空執。法執究竟斷盡即是佛地。此師不明我執、法執、
空執、二煩惱、無始無明之真義,胡亂說法,誤認破我執法執後,落
於空執,即是無始無明。佛子們應深入經典,貫通諸經,建立正知正
見,乃免被說法錯誤百出之邪知邪見所誤也。

三、「空執破,二煩惱除,明心見性也。」明心見性不必先破空
執、我執、法執才能見性。破我執是阿羅漢辟支佛,破空執是菩薩境
界,破法執是佛世尊的境界,既已破我執法執空執,即是究竟佛,何
須再求明心見性?

菩薩七住明心,十住見性,都末斷盡一念無明,猶有我執習氣,生
空末具足得,尚無空執可言。菩薩阿羅漢或七地菩薩斷盡一念無明,
證得生空具足,乃落空執。世尊恐七地菩薩取涅槃而落於空執,乃予
加持,授予「引發如來妙智三昧」,七地菩薩因此進入第八地,而不
取涅槃。但仍有法執,至佛地斷盡無始無明,法執才究竟破盡。故知
菩薩明心見性,不須以斷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為條件。乃至最後身菩
薩於人間成佛時,亦是先明心見性後而斷盡無始無明破盡法執,不是
先找到無始無明,將它打破而明心見性。此師不明此理,故以為明心
見性即是究竟佛,便誤認為悟後不須修行。(至於他說:分別乃阿賴
耶識作用,這句話錯了,我們留到後面第七章第一節中再付辨正。)

姓名:阿牛(202.166.200.73)於99/10/27(00:02)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彌陀佛 Eric菩薩:阿牛去貴站走了一躺,到門口就嚇了一跳,
趕緊回頭跑。有一個告示牌寫著什麼、什麼。啊!忘記啦!
音樂很悅耳。 祝貴站興隆、利人多多。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7(15:20)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九則 某師云:《中乘人認為借助於「法我」而得到的暫時解
脫,不是究竟的解脫,於是進一步把「一念無明」完全停止(就是把
思想感覺完全滅盡),這時的境界是可怕的、無知無覺的,除了呼吸
還沒停止外,全同木石一樣: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叔本華之無,不
過是理論上之無,而此則是實驗上的無。老子的無極,亦是實驗上的
無。)此實驗所得「無」的境界,便是「無始無明」的境界了。》(6
月溪法師著:大乘絕對論171頁、6月溪法師著:大乘絕對論
172頁)

辨正:一、此師對於法執我執及一念無明之錯解,前面已經說過,
茲不贅述。

二、緣覺由十二因緣觀而斷盡一念無明,實證涅槃,在這涅槃之中
安穩寂靜,無諸腦患,亦無喜樂,永離生死,是一切佛子乃至十方三
世諸佛所應證境界。此境界中無有境界,亦無心行,一切菩薩及十方
三世佛皆應親證而不取涅槃,這是究竟解脫安樂,不是可怕的。誤認
見聞覺知心為佛性,放不下見聞覺知心「佛性」的人,才會覺得這是
可怕的境界。

一切阿羅漢證此涅槃後,在捨報前,安住於滅受想定時,呼吸停
住,心脈亦停住,並不是像此師所說尚有呼吸也。一般人在減除覺
知,空空洞洞,只剩呼吸時,那只是未到地定境界而已,不可說即是
阿羅漢、辟支佛之斷一念無明,而剩下無始無明境界。

三、老子道德經,總共有八十一章,其所言多屬欲界器世間事情。
有關修證者唯有七章:道沖章第四、視之章第十四、致虛章第十六、
孔德章第二十一、有物章第二十五、道生章第四十二、為學章第四十
八。觀乎其境界,末離受想行識,或在未到地定,或在想像中之無色
界定,仍末親證。大部份是在欲界之器世間之中,未見其有初禪以上
修證之描述。其所認知之生命宇宙本體之實相,仍未離四住地煩惱,
尚未斷一念無明之見一處住地,更未斷盡一念無明,如何能說便是無
始無明境界?

綜觀全部道德經脈絡,多在欲界器世間法上而已。所以不可認為老子
道德經境界相等於阿羅漢辟支佛境界也。這樣的說法,只顯示他對佛
法的無知而已。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7(21:19)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十則 某師云:《小乘斷六根,其結果為獲得三昧寂滅之樂,然
未能超過無色界、無始無明,仍屬相對之境。》(月溪法師著:大乘
絕對論30頁)

辨正:一、小乘阿羅漢、中乘辟支佛所證的境界,都已超過三界,
不能說他們是在相對境界,也不能說他們未超過無色界。小乘阿羅漢
已出三界,佛在大小乘經已曾多次開示,佛子鮮有不知者,此師竟說
小乘末出三界,連基本佛法都不明白,其開示語錄可信乎?

二、無始無明打破而未斷盡時,全部都在菩薩地,仍在相對境界。
無始無明斷盡,乃至佛地,才是絕對境界。請諸位參照我們影印的表
解就知道了,此處不再重複說明。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7(21:58)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