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明之辯正(2)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六節 斷盡一念無明不能出三界嗎?

某師云:《這樣看來,人生是由一念無明開始的。思想感覺的世界
亦是由一念無明造成的。那末,要超出生死輪迴苦海,要否定這思想
感覺的世界,非把一念無明斷滅不可。若一念無明滅,則十二支無由
緣起,一切皆空,豈非很徹底?但法執雖破而落於空執,翻不過身子
來尤其不妥。此之謂「空」乃表面上之「空」,其實仍有極微細之無
始無明種子潛伏於識心深處而未發覺,故仍未脫離生死。以上方法乃
由欲界諸天,上至於色界無色界諸天,但未能越過三界二十八天範
圍,仍在相對界之內。》(月溪法師著:大乘絕對論344頁)

這是他的「大乘絕對論」裡面講的。我們分為三點來辨正。

第一點、此師的許多著作裡面以及他所列出來一念無明的表解,都
說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是不可能斷的,也是不可以斷的,是不必
斷的。如今在「大乘絕對論」書裡面又說一念無明必須斷滅,自相矛
盾。到底那一種說法才對呢?佛子們應加以辨別。

第二點、依此師所說:斷一念無明是破法執而落於空執,但是世尊
所說的正好相反。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是落於空執,認為一切
皆空,五蘊身心及世界皆空,而不知有真如佛性,不信有真如佛性。
執著生空的緣故,不能迴小而大、不修菩薩法。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
念無明的緣故,捨報以後必定取證涅槃,成佛的機會非常少。

破法執的人,他是阿羅漢辟支佛迥小向大捨離空執而修菩薩法,直
至成佛的時候才破盡法執,一切菩薩乃至等覺,末成佛前都末破盡法
執,何況阿羅漢辟支佛尚且不知道「法執」的名字,不知道「法執」
的內容,如何能破法執?所以他的說法與世尊的開示顛倒。佛子應當
信受佛語,不可信他。

第三點、此師之說法認為斷盡一念無明仍然末離生死,仍然在三界
二十八天範圍,仍在相對界內,意即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之人
仍未出三界,事實不然。我們由他這個說法,就可以知道此師尚且未
到阿羅漢辟支佛境界,怎可自比為佛?由這一則開示,便知他不懂佛
法,讀一切經典時總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大小乘諸經裡面,世尊
常常說:「阿羅漢、辟支佛,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
脫,解脫知見知如真。」明明已經離開三界,已經超過二十八天境
界;此師竟然說斷盡一念無明之聖者沒有超過三界二十八天範圍,違
背世尊的開示。

譬如他曾註解《勝鬘經》,《勝鬘經》裡面也說阿羅漢辟支佛斷四
住地一念無明而得解脫。《勝鬘經》裡面說:「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
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
尊,
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從《勝
鬘經》這段經文,也證明斷盡一念無明的阿羅漢辟支佛已經超越三界
的境界,不受生死。他曾註解《勝鬘經》,竟然還說阿羅漢辟支佛沒
有超越生死。從大小乘諸經的記載,我們知道斷盡一念無明的人,雖
然尚未成佛,其實已經出離三界。所以此師認為斷盡一念無明的人仍
在三界之中,末離生死,乃是妄說,不如法說。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4(18:54)發表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牛哥:
來此跟你問好一下,看你獨力奮鬥的精神,很了不起啦,加油喔!
姓名:看天下去(139.175.56.71)於99/10/24(20:47)回應
信箱:3999@pcmail.com.tw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一則 某師云:《可見見聞覺知全是腦筋作用,與佛性相離甚
遠,縱見聞覺知不著妄念,只到無始無明境界。》(月溪法師講無始
無明42頁、月溪法師講:金剛經心經釋要6頁)

辨正:見聞覺知確實是腦筋意識的作用,但是它與佛性不即不離,
不是相離甚遠。在《大般涅槃經》卷32裡面,世尊云:「說佛性者亦
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
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卷35中,世尊云:「眾生佛性非內六入,非
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所以我們從世尊的開示就知道,佛性
不離六入見聞覺知,佛性必須在一切見聞覺知中見的緣故。

卷七:「佛告迦葉:『實有殺生,何以故:善男子,眾生佛性住五
蘊中,若壞五蘊名曰殺生。』」所以佛性不離五蘊。因此佛性與見聞
覺知是不即,但是也不離,不是相離甚遠。從眼見佛性的體驗來說,
佛性是不離見聞覺知的,不是相離甚遠,不見性者才會說是相離甚
遠。

見聞覺知不著妄念的時候,不但未到無始無明的境界,也沒有離開
一念無明境界。設使見聞覺知不著妄念而入定的話,定中如果仍然有
個知的話,雖然沒有妄念,至多也不過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淺定
而已。即使在定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時候,仍然只是未到地定的
深定而已,尚未到達初禪。即使修得四禪八定,也還沒有破一念無
明,更不能說已到無始無明境界。何況是粗淺的無念境界,如何能到
無始無明境界呢?所以聲聞人必須斷盡一念無明後才能到達無始無明
境界。

菩薩種性的佛子,不須耍斷盡一念無明,便直接破無始無明。此師
不明白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境界,又不懂得定學,所以有這種錯誤知
見,詳細的情形請諸位參照我們以前發的影印表就知道了。

第二則 某師云:《我是一念無明,涅槃是無始無明。我是一念無
明,是我執法執,而無始無明是空執。由一念無明入於無始無明,則
一切皆空,狀若平等矣。》(月溪法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20
頁)

辨正:我們分為三點加以辨正。

第一點、他說「我是一念無明,涅槃是無始無明。」我們說:「我
不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也不是我。乃是四住地的一念無明煩惱沒有
斷盡,染著三界諸法,而生起一念執著去執取五陰。「我」是因為一
念無明的煩惱種子而生,但是「我」不是一念無明。譬如光從燈而
生,但光不是燈。所以《金剛三昧經》本覺利品第四云:「一念心
動,五陰俱生。」既是此意。

第二點、他說:「我是一念無明,是我執法執,而無始無明是空
執。」我們說:末破一念無明的人,仍然還在我執法執蒙蔽之內,但
是不可以說我是一念無明,也不可以說一念無明是我執法執。因為一
念無明是四種住地煩惱,由四住地煩惱而生我執法執,例如金礦沙石
能生黃金,黃金能成為首飾。首飾雖然由金礦沙石來,但不可以說首
飾就是金礦沙石。

無始無明不是空執,無始無明是不明白真如之體性。這個無始無明
從無始以來不與見聞覺知心相應,一直到第一次明心見性後方才相
應,所以稱為無始無明。

《菩薩瓔珞本業經》云:「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
地。」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無始無明不是指空執。空執是聲聞緣覺證
知五蘊空,而執著所證五蘊空境界而取涅槃。阿羅漢辟支佛必須捨棄
空執,才能迴小向大,求覓真如佛性。所以空執是斷盡一念無明而起
空執,並不是像他所列出來的表所說是無始無明。

他的表說一念無明是法執和剛才他的這個說法都錯誤了。法執是八
地以上菩薩或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後末斷盡塵沙惑,於佛一
切種智未能證得,於佛所應證過恆河沙等法未能證得,而產生法執。
所以法執是斷盡一念無明以後之境界。斷盡一念無明之後,起心尋覓
真如佛性,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執。所以不可說一念無明就是法
執。

第三點、他說「由一念無明入於無始無明,則一切皆空,狀若平
等矣。」但是《勝鬘經》說:「無明住地有五:見一處住地、欲愛住
地、
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及無明住地。」而四種合稱為一念無明,後一種
即是無始無明。這五種住地同時並存,無始無明不在一念無明之上,
一念無明也不在無始無明之上,它們是同時並存。

十住以上菩薩雖然分破無始無明,如果沒有斷盡一念無明,仍然成
不了阿羅漢,進不了第八地。聲聞種性的菩薩斷盡一念無明而修到第
九地,若末明心見性而破無始無明,也不能進入第十地。就好像車子
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這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就好像車子二輪,
是二輪並排,不是前後各一。一念無明跟無始無明也是同時並存,不
是前後境界。所以不可說一念無明斷盡以後才能與無始無明相應。

斷盡一念無明的人,無始無明仍然不斷不破:無始無明已經斷盡的
人,一念無明必定斷盡。無始無明破而未斷盡的人,能夠同時斷一念
無明的見一處住地,其餘的三種住地煩惱也必定會漸漸斷。短者一
生,長者七次人天往來。所以《勝鬘經》云:「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
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

此外,無始無明所蒙蔽的時候,那個境界並不是一切皆空。阿羅
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之後,證得五蘊皆空而除去一切起煩惱,所
以永無妄想妄念而證得涅槃;但是還有恆河沙數上煩惱末斷,因此並
不是一切皆空,狀若平等。所以《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度生
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
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世尊,彼
先所得地,不愚於法,不由於他,亦自知得有餘地。」

又云:「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恆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
過恆沙等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恆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
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上上煩惱、
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
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恆沙等上煩惱,如來
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
住地、緣無明住地。」所以依照上開經文,就知道無始無明之中並不
是一切皆空,狀若平等;而是其中有塵沙數之修道所應斷煩惱及上煩
惱,顯見此師並不明白無始無明真義,何能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

第三則 某師云:《法界體性智即佛性,菴末羅識即無始無明,阿
賴耶識即見聞覺知,末那識即一念無明,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
(月溪法師講楞伽經102頁)
又云:《既明因緣所作虛妄,然後直追向前看,使到無始無明境
界,即第九菴摩羅識境界,此為最緊要關頭,眾生所以不能見佛性
者,皆此識所蔽也。》(月溪法師講楞伽經82頁)

我們分為六點來辨正:

第一點、法界體性智是大圓鏡智等四種佛地智慧的總名,不是佛
性,前面已經說明。

第二點、菴摩羅識不是無始無明。阿賴耶識不是見聞覺知。菴摩羅
識是斷除一念無明等四住地煩惱後的阿賴耶識,改個名稱叫做菴摩羅
識或異熟識,是同體二名,不是在阿賴耶識之外或在阿賴耶識之內另
外有一個菴摩羅識。如果依照此師所說:「菴摩羅識即無始無明,阿
賴耶識即見聞覺知。」的話,那是同時有阿賴耶識與菴摩羅識,二個
識並存。這樣的說法,違背一切了義經典,與世尊所說的法正好相
反。

無始無明不是菴摩羅識,而是《勝鬘經》所說的無明住地。無明住
地就是因為不明白阿賴耶識、菴摩羅識、真如的內容的不同和不明三
階段的演變而產生心上煩惱、上上煩惱……等恆河沙數修所斷煩惱,
以致過恆沙數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這些上煩惱與修所斷煩惱和
所應證之法,從無始劫以來與心不相應的緣故,所以稱為無始無明。
因此菴摩羅識不是無始無明,阿賴耶識不是見聞覺知。阿賴耶識本身
也不會有見聞覺知,有見聞覺知的心不是阿賴耶識,是妄心--七轉
識。

第三點、依照上述的說法,我們就知道末那識不是一念無明。一念
無明是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累積留存下來之見一處住地、欲愛住
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四種煩惱的總稱。這四種煩惱能生一切起煩
惱,所以沒有斷盡一念無明的人,時時會產生妄想妄念。這妄想妄念
就是起煩惱,明心見性的人,已經斷除見一處住地煩惱和一部分的無
明住地煩惱,所以妄想妄念比一般人少。悟後精進修行的人,欲愛、
色愛、有愛等三種住地煩惱漸漸淡薄,所以妄想妄念又比初悟的人
少。修到完全沒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煩惱的時候,就是斷盡一念
無明,稱為菩薩阿羅漢。聲聞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而不破無始無明,
菩薩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也分破無始無明。如果曾經詳細閱讀《勝
鬘經、大寶積經、大集經、楞伽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便會知
道末那識不是一念無明,此師顯然不明白上述經典之意旨,佛子應明
辨之,勿受其誤導。

第四點、前六識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依照《解深密經、楞伽經、瑜
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等所記載世尊的開示:前六識是因為我們內
六根接觸外六塵,配合阿賴耶識中的六識種子,三事和合因緣而生六
識。如果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六根之中自己貝備有六識,
那麼世尊所說三事和合因緣生眼識,乃至三事和合因緣生意識的法就
是錯誤囉!如果六根自然而然就具備六識的話,那麼人死了應該六識
還會繼續運作,因為六根還在呀!六根不必阿賴耶識,自己就有六識
呀!但我們知道佛世尊是實語說、如語說、不誑語說、不妄語說,所
以我們就知道此師是妄說,不如法說。是故前六識不是眼耳鼻舌身
意。六識是六識,六根是六根,不相同。

第五點、他說:「明白因緣所作虛妄而向前直看,就可以到無始無
明境界,就到菴摩羅識境界。」但是我們說,雖然明白因緣所作虛妄
而向前直看,仍然未與無始無明相應。因為這個向前直看的心,仍然
不離妄想意識心。一切眾生無始劫來不與無明住地相應,一直到明心
見性的時候才第一次與無始無明相應。

尚未明心見性前都沒有到達無始無明境界。明心見性以後分斷無始
無明,仍然還有過恆沙數修所斷上煩惱末斷,名為塵沙惑末斷,到這
個時候才能稱為到無始無明境界。末明心見性前,即使妄想不生,即
使八萬大劫不生一念,乃至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果位,仍然還沒有到
達無始無明境界。此師因為沒有明心見性,不明白道的次第,也不明
白《勝鬘經》的旨意,錯以為心中無想無念,直向前看,一念不生處
就是無始無明,他錯會了。

第六點、第九菴摩羅識一向不曾蒙蔽眾生見性。我們不應學此師誣
賴第九菴摩羅識蒙蔽眾生。因為第九菴摩羅識就是淨除人我執以後的
第八阿賴耶識,同體二名。這個識一向恆而不審,不是像第七末那識
我見我慢我貪我痴恆共相隨而障礙見性,所以第八、第九識都不曾蒙
蔽眾生見佛性。又:未見性之八地以上菩薩及菩薩阿羅漢,其佛性是
由菴摩羅識而生,欲見佛性不得離菴摩羅識而求,故不可說菴摩羅識
蒙蔽眾生見性。

此外欲見佛性,不須先斷除一念無明,所以不須先修到第九菴摩羅
識境界。修到第九菴摩羅識境界的人,已經離開阿賴耶識的名字,諸
經諸論都說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或者菩薩阿羅漢、菩薩八地的境
界。
此師說:「欲見佛性必須找到第九菴摩羅識以後,一錘搗碎才能見
性。」這樣的說法和經論相違背,例如《大般涅槃經》卷27、28、
29、世尊都說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我們知道十住、十行、十迴向、初
地乃至七地菩薩都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尚未離開阿賴耶識境界,未到
菴摩羅識境界,就可以眼見佛性了。所以他說要到達第九菴摩羅識境
界,然後把它找出來搗碎才能見性,這樣的說法是虛妄之說。菴摩羅
識也不可搗碎,搗碎了這個本識如來藏,就成為斷滅,哪有佛性可見
呢?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4(22:17)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彌陀佛 看天下去兄:謝謝!光臨。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4(22:28)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四則 某師云:《有眾生然後有無明,故無明應同眾生的根塵識
中來。眾生非無始便有,故無明亦非無始便有。》(月溪法師著:大
乘絕對論309頁)

辨正:《勝鬘經》云:「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
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
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依照上開經文的說明,我們知道有兩種無
明:一者一念無明,二者無始無明。這兩種無明都不是從眾生的根塵
識中來,而是從阿賴耶識來。也不離眾生的根塵識,七轉識是見分
故,六轉識須依六根六塵而轉故。

眾生是無始劫以來便有,不是因為有這個世界然後有眾生。還沒有
這個世界之前,眾生於四禪天以上或者他方世界生活。一切眾生無始
劫以來,於十方世界流浪生死,是從無始便有。世尊講世界悉檀的時
候,常常開示這個道理,我們不可以學此師說眾生不是無始便有,一
神教的信徒才會如此說。眾生既然無始以來就有,那麼無明必然無始
劫以來就伴同眾生存在,不可以說有先有後。

依照上開經文說,四住地煩惱能生一切起煩惱,所以眾生的妄想妄
念隨滅隨起,煩惱不斷。一念才滅,一念又起,所以稱為一念無明。
這個一念無明乃是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不明白五蘊的空幻,所以對四
種住地所涵蓋的六塵及五蘊貪愛不捨,業相不減,業種滋長。業種不
淨的緣故,而生一切起煩惱輪轉生死。所以一念無明無始劫以來恆與
眾生相應,因此《勝鬘經》說:「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

但是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因為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不
曾與無始無明相應,無始無明是眾生不明白真如實相,不明白阿賴耶
識、異熟識、真如等演變過程及其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
第一義。這種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
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而仍然還沒有斷盡,要到佛地方才斷
盡。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佛云:「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
始無明住地。」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除四住地煩惱生起以外,無始無明
煩惱法不曾生起,所以無始無明自無始劫來與眾生心不相應,直到明
心見性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無始無明無始劫以來就有,不是因為有
眾生以後才有,也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故知此師不明佛法。

眾生若不是無始便有,那麼是什麼因緣而有的呢?難道會像《楞伽
經》裡面所記載那些外道所講的道理一樣?果真如此,則一切有情的
真如本性,就不是不生不滅了,這樣就違背世尊所說的法,因地真如
阿賴耶識本來不生,所以永遠不滅,隨著個個有情眾生的業力,在十
方世界處處受生。所以眾生是從無始以來便有,並不是「非無始便
有」。此師身在佛門,不應學一神教及其他外道的說法,說眾生「非
無始便有」,這是自壞法城。眾生既無始便有,所以無明應該從無始
便有,如此方是正說。

姓名:阿牛(202.166.200.82)於99/10/25(22:02)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五則 某師云:《老子道德經云:「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
無 」又云:「後歸於無極。」老子以「無」為萬物本體。「無」者
即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103、104頁、10
月溪法師著:禪宗源流與修持法98頁)
又云:《參禪錯認莊子大宗師篇坐忘為禪宗。顏回復見仲尼曰:
「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回曰;「回生忘矣。」仲尼蹴然
曰:「何謂坐忘?」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雖形去知,同於大
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賢乎?
丘也請從而後也。」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無始無明境界。》(月溪
法師講禪宗修法123頁、10月溪法師著:禪宗源流與修持法118頁)
又云:《無始無明即發業無明,上文所述窺基法師所言各節,至為
詳盡。可以想見的,清清淨淨、黑黑暗暗、空空洞洞,禪宗所指無明
窠臼,黑漆桶底,即無記性,即六祖所言無記空是也。》(月溪法師
講無始無明86頁)
又云:《可見見聞覺知全是腦筋作用,與佛性相離甚遠。縱見聞覺
知不著妄念,只到無始無明境界。》(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42頁)
又云:《心中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是淨緣。淨緣斷了是見聞
覺知。知覺斷了:空空洞洞的是無始無明。》(月溪法師問答錄72)
又云:《無始無明是空洞黑暗,無知無覺,不起念。》(月溪法師
問答錄72頁)
又云:《思想語言文字同出於一念無明。一念未動時,空洞冥漠,
無思想感覺,當然亦無語言文字,此一境界謂之無始無明境界。迨無
始無明受刺激,一念已動,思想遂生,由思想而有語言,由語言而有
文字。》(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47頁、月溪法師著:大乘絕對論63
頁、月溪法師問答錄20頁、月溪法師著:禪宗源流與修持法45頁)

以上分為五點來辨正:

老子所說「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後歸於無極。」這一些說法
都是在物象之成住壞空的法相上而說,還末說到心也。若說心之
「無」為萬物之本體,亦有大錯。若無心,如何能成就萬物呢?必須
是阿賴耶識這個心,才能成就萬物世間。如果用止息妄心之空洞無所
有境界,當作是心的話,其實這樣仍然末超越四空定及未到地定範
圍,仍然末斷一念無明,更不明白無始無明是什麼。

一切眾生如果尚未明心見性,都不可能與無始無明相應,《勝鬘
經》云:「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菩薩瓔珞本業經》云:「四
住地前,更無法起故,名無始無明住地。」所以從這兩部經的開示,
就知道即使修得四禪四空定仍然都是與妄心相應、與意識心相應,仍
末與無始無明相應,何況老子的物象上的無和思惟上的無極呢?所以
不可說「無」即是佛門所謂的無始無明。

二、顏回之坐忘、莊子大宗師篇之坐忘,只是粗淺的未到地定境界
而已,尚未到達初禪境界,更不要說四禪四空定了;即使修到無所有
處定,乃至證得滅受想定,成阿羅漢,仍然末與無始無明相應,如何
可以說「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無始無明境界?」自未證得者,千萬
莫學此師以推理方式「想當然爾!」

三、還未至阿羅漢、辟支佛、或八地菩薩境界者,其發業無明有
二:第一,凡夫眾生之發業無明,都是屬於一念無明的四住地煩惱,
不與無始無明相應。第二,佛子已瞭解第一義而探究真如佛性,欲求
明心見性者,其發業無明有二,即一念無明之四住地煩惱及無始無明
住地煩惱。這種人雖與無始無明住地煩惱相應,但仍然不知無始無明
是什麼?未與無始無明相應。直至一念相應,明心見性時,方與無始
無明相應。這時仍未斷盡無始無明,直到佛地方始斷盡。所以禪宗所
指無明窠臼、黑漆桶底及六祖所謂無記空,都不是無始無明境界,只
是一念不生而不起疑情,落於未到地定或欲界定之境界而已,甚為粗
淺,不可便說是無始無明境界。

四、見聞覺知雖然是腦筋意識作用,但和佛性卻不即不離,不可謂
見聞覺知與佛性相距甚遠。眼見佛性的人,絕對不會如此說。若見聞
覺知不著妄念,那只是欲界定之粗住而已。再進一步進入未到地定,
定中滅掉見聞覺知,尚且未到初禪。即使證得四禪八定,再入滅受想
定,仍然還未能與無始無明相應。須明心見性後,方能與無始無明相
應,故見聞覺知不著妄念,只是欲界定境界而已,還不到無始無明境
界。此師所說進入暗無覺知漆漆黑暗深坑的時候,也只是未到定的深
定而已,也未到無始無明境界。

五、猶如前面所述:滅卻見聞覺知還只是未到地定境界,何況在見
聞覺知之中明白自己一念不動、空洞冥漠之境界?猶未入未到地定境
界也。所以一念末動、空洞冥漠、無思想感覺時,仍然非無始無明境
界。一念忽動而生語言文字,那是由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而生,非無
始無明受刺激而起念。眾生從無始劫來,念念不斷,思想澎湃,皆因
「起煩惱」而生,不是由「修道上煩惱」而生,故不與無始無明相
應。

起煩惱是一念無明之四住地煩惱所生,所以眾生於平常中或四禪四
空定中忽生一念,乃是由一念無明的四住地煩惱所生。這一念無明若
末斷盡,饒他修得非想非非想處定,往生非想非非想天,八萬劫中,
必有一朝忽生一念,又於他處受生,不斷輪迴。

斷盡一念無明的人,必定不再起任何妄念,故八地菩薩得意生身,
不受分段生死;阿羅漢辟支佛得解脫身,也不受分段生死。但是八地
菩薩破無始無明而未究竟,七住十住菩薩也破無始無明而未盡。阿羅
漢、辟支佛雖斷分段生死,卻仍末與無始無明相應。阿羅漢辟支佛尚
且末與無始無明相應,何況凡夫眾生起心動念如何得與無始無明相應
呢?故知一切凡夫眾生起心動念產生思想,都是一念無明「起煩惱」
相應,無始無明尚未「受刺激」也。

姓名:阿牛(202.166.200.24)於99/10/26(00:06)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七節 某師對無始無明之誤解

第六則 某師云:《註解中以斷五住煩惱為見性成佛。五住者:見
惑、思惑、塵沙、煩惱、無明是也。此與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
明相同。六根斷倒,如同木石。一念無明無法永斷,此非大乘究竟之
理也。》(月溪法師語錄192頁)

辨正:窺基法師註解中所說斷五住煩惱為見性成佛,絕對正確。但
五住煩惱是指一念無明之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
地四種,以及無始無明,合稱五住地煩惱,並不是此師所說之「見
惑、思惑 塵沙、煩惱、無明。」

斷五住煩惱與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不同。而且小乘斷六
根 是指藏六如龜,防意如城,不於三界中之六塵起任何攀緣,非將
六根斷倒,如同木石。若將六根斷倒,如同木石,那麼阿羅漢、辟支
佛,為什麼餓的時候知道餓?癢的時候知道癢?痛的時候知道痛呢?
又為何尚能在人間遊行度眾?所以小乘之「身心語言悉皆斷滅」,乃
是六識六根不再喜樂攀緣三界中之六塵,而非將六根斷倒,如同木
石。

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辟支佛亦斷盡一念無明,不可以說阿羅漢斷
六根,而不斷一念無明。因為同樣是斷一念無明的緣故,所以辟支佛
亦得稱為阿羅漢,世尊亦得稱為阿羅漢、八地以上菩薩也可以稱為阿
羅漢。但是聲聞阿羅漢以四證淨證得五蘊空,它是總相,所以慧淺
薄。辟支佛以十二因緣證得五蘊空,雖然也是總相,但其智慧比阿羅
漢深細,所以名辟支佛,二者皆永斷一念無明,即是斷四住地,但仍
末破無明住地,詳見《瑜伽師地論》之聲聞地及緣覺地即知。

一切經典都不曾說過一念無明無法斷,反而處處說一念無明可以斷
盡,佛子應當斷盡一念無明,而且亦說已經有人斷盡一念無明,比如
《四阿含、楞伽經、圓覺經、勝鬘經、楞嚴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
論》等皆說一念無明斷盡已後,永不復生。又如《勝鬘經》云:「如
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
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
斷。」這是說一念無明依附無始無明而同時存在。

但是眾生之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的根本,還是在於無始無明裡面恆
沙等數「上煩惱」及「修道所斷煩惱」,因為這修道所斷煩惱而產生
一念無明「起煩惱」。這個一念無明起煩惱能夠久住,也是因為無始
無明的緣故。那麼這無明住地無始無明,是阿羅漢辟支佛的智慧所不
能斷,唯有如來菩提智才能斷盡。

《勝鬘經》又云:「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
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故又云:「阿羅
漢辟支佛自知得有餘地。」末得佛世尊之無住處涅槃的緣故,阿羅漢
辟支佛所未斷盡者,無始無明住地也。無明住地,即是無始無明,不
可錯會為一念無明,便說一念無明無法永斷。

《十地經、十住經》皆說七地菩薩斷盡一念無明後才能進入第八
地,所以不論大小乘法,皆須求斷一念無明,不可說一念無明不可斷
也。此師這一開示,是錯在誤解五種住地煩惱以及誤解無明住地為一
念無明所致。

姓名:阿牛(202.166.200.80)於99/10/26(00:53)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彌陀佛 有仁者說:『說時非悟 對境更迷!』 阿牛說:「謗佛
也,佛陀活在世間80年,說法49年,天天對境,那不變成大迷糊了
嗎?」 阿彌陀佛 罪過 罪過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202.166.200.19)於99/10/26(01:13)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牛兄:
在下發現一則相當好的留言,轉貼至此互供參習增益:
………………………………………………………………………………
莫學以為~
釋尊證悟的【緣起】法則,實已道盡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起!『相不
相信』只存在於無知的部分,事實真相已現,則『相不相信』的問題
便不復存在!只要任人得以有任何事物不適用該理則,則釋尊之證悟
真理即不成立!則釋尊的教法便不能成解脫道!反之,則應更確認佛
陀教法的實際與實用性!務實佛陀教法『如實知見』(See the
things as it is.)是行者的根本!

有待指正的凡夫 Avuso
PS. 我看過善慧大德的網頁了,感謝提醒 !

姓名:Avuso(192.72.81.198)於99/10/26(00:25)回應
信箱:avusosch@titan.seed.net.tw
………………………………………………………………………………

姓名:看天下去(139.175.56.71)於99/10/26(02:00)回應
信箱:3999@pcmail.com.tw

阿彌陀佛 看天下去兄:您真是大菩薩心腸,阿牛向您頂禮。
「緣起法」涵蓋世間一切,有人可因此得「安心」。
「四諦法」也是一樣,有人可因此得「安心」。
阿牛非常讚嘆這些人。也祝福您菩薩道上圓滿無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202.166.200.4)於99/10/26(15:16)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