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明之辯正(1)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現在進入第五章--關於無明之辨正。第一節講某師對一念無明的誤
解,我們講這一章的時候,請大家對照剛才所發的影印表---一念無
明與無始無明之表解。(註:表解從略)

第一節 某師對一念無明之誤解

第一則 某師云:《我是一念無明,涅槃是無始無明。我是一念無
明,是我執法執,而無始無明是空執。由一念無明入於無始無明,則
一切皆空,狀若平等矣。》(月溪法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20
頁)

辨正:我們說「我」,不僅有一念無明,不僅有無始無明,更有如
來藏與前七識,所以不可說「我」是一念無明。如果一念無明就是
「我」的全部,那麼一切眾生只有一念無明,而沒有如來藏,那是誰
取證涅槃呢?其它的錯誤我們留到後面再談。

第二則 某師云:《法界體性智即佛性,菴摩羅識即無始無明,阿
賴耶識即見聞覺知,末那識即一念無明,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
(月溪法師講楞伽經102頁)

現在和前面又不同了,他又換了一種說法了。「法界體性智即佛
性」,這個說法錯誤,我們前面已經講了,這裡不再講。

他說「末那識即一念無明」;這是錯解了。依照《勝鬘經》及《瑜
伽師地論》的記載,一念無明即是四種住地煩惱--所謂見一處住地、
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不是末那識。欲愛住地就是欲界愛
住地;色愛住地就是色界愛住地;有愛住地就是無色界愛住地,也就是
執著見聞覺知和常寂常照的心,稱之為有(無色界有)。

如果依照此師的說法,末那識就是一念無明的話,一切阿羅漢、辟
支佛,斷盡一念無明之後,就應該立刻會死掉,或成為植物人,那世
間就沒有阿羅漢和辟支佛了,這樣的說法,和《金剛三昧經、楞伽
經、深密解脫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都不符合,
跟《圓覺經》也不符合,這樣的說法與理不相應,所以末那識不是一
念無明,其它的錯誤,我們把它留到後面再來說。

第三則 某師云:《茲再詳述,小乘所修的法,苦集滅道叫做四
諦。苦是受報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滅是斷招果的因,道是集滅樂
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不錯的意
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淨淨的,淨到只有一點淨
念,就是小乘所達到的境界。》(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43頁)
又云:《小乘人修行其動機在於厭生死煩惱而未清淨寂滅,認為靈
性中本無苦惱,一切苦惱皆由六根招集起來,故欲得清淨寂滅之樂,
只有修道。將六根停止,使不生招集作用,眼不見、耳不聞、鼻不
嗅、舌不嚐、身不觸、意不想。六根既斷,六戶已扃,靈性中僅有清
淨一念尚存,寐靜快樂。此即小乘所證之道果也。》(月溪法師講禪
宗修法55頁)

辨正:小乘聲聞的修法,是由四聖諦入手,藉著聲聞禪而證知五蘊
之空幻不實,也就是聲聞人的開悟。這就是聲聞初果人斷見所斷煩
惱,再經由八正道的方法於歷緣對境中斷除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等修
所斷煩惱,即是斷盡一念無明。

聲聞阿羅漢入滅盡定時,乃至清淨的一念也斷除,並非存有清淨之
一念。入涅槃時不但滅此一清淨念,連七轉識亦滅。末入涅槃時仍在
人間度化眾生,所以仍有清淨一念,並非將六根斷倒。六根如果斷倒
必定取證涅槃,取證涅槃的時候就沒有這清淨之一念了。不明一念無
明之內容和本質,也末親證斷一念無明境界,便揣測思維阿羅漢之境
界,自以為知,其實是無智。

第四則 某師云:《妄念起是一念無明,妄念不起是無始無明,勝
鬘經中發揮此理最明白。》(月溪法師講金剛經心經釋要第四頁)

辨正:妄念起是一念無明的作用,但是妄念不是一念無明,是煩惱
妄想,從四種住地煩惱而生「起煩惱」。妄念不起也不是無始無明,
只是粗淺的定境而已。《勝鬘經》所說的一念無明、無始無明並非如
此師所解釋的那樣,他是誤會了《勝鬘經》的旨意。

我們前兩週曾發了一張影印的表,諸位把這張表正確的解釋和他的
解釋一對照,就知道錯在那裡了。

第五則 某師云:《吾人之思想感覺未生起之前已有「見、欲、色、
有」存在。前面所提之「住地」意即在吾人思想不起以前,已有內
在之性情存在。見一處住地意即人人有知見,而此知見人各不同。所
謂「欲」,即人之性欲,在思想感覺尚未發生以前已經存在裡面。譬
如嬰孩長大以後,其性欲自然發出,無須人教。所謂「色」,即凡人
都必愛好種種形色,並各有其不同之所好。所謂「有」,即人之所有
權,如言此物為我所有。》(月溪法師講:金剛經心經釋要第7、8
頁)
又云:《易、繫詞說:「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
而不知。」這就是一念無明的解釋了。》(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
310頁)

辨正:此師真是誤會了。我們在表解裡面已經印得很清楚了,「
見、欲、色、有」四種住地煩惱,不是他剛剛解釋的那樣;見一處住
地是指不明白五蘊空的實相,而執著於顛倒見--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
看世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槃實相而產生的錯誤見解,才是見一
處住地,並不是說人人有知見。

欲--所謂的欲有、欲愛,是指欲界的貪愛。而不是單指對性欲的執
著。欲界愛住地,是說對於欲界六天和物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
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叫做欲界愛住地,不是單指性欲。

色有或者叫色界愛住地,並不是人喜歡種種的形色、愛好,而是指
修學禪定的人或修道的人,對於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的
這些境界的貪著,叫做色界愛住地,或者稱為色愛住地。

有--或者叫做有愛住地。「有」不是指人之所有權--此物為我所
有:不是的。所謂有,是說還有一個心在。我們修學禪定,斷除色界
愛煩惱,超過欲界、色界,到了無色界;進入無色界的時候,沒有色
陰但是有受想行識四陰,這受想行識就是末悟者所說的心--能知的
心,以及能作主的心,這個心還在,就是「有」,這也是三界之中的
有。修行人已經沒有欲愛、色愛,但是能知的清淨的心還在,所以稱
為有愛。也就是說:對無色界的境界,對於能知能覺常寂常照的心不
可執著。執著覺知心寂照心,便不能解脫,這就是有愛住地。這四種
住地煩惱,只要讀過《勝鬘經、瑜伽師地論》就明白了,便知他解釋
錯誤了。

接下來我們引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來為大家作說明,世尊
說:「故善惑二心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
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那就是說,修善以及除惡,但是不明白真心
本性,所以不明白五蘊的空,因此產生對於欲界之中的色聲香味觸法
的無明。以為它真實有,不知道它的虛幻性,因此生起欲界惑。這叫
做欲界住地。

那麼對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色界天的境界,不明白
它的虛幻,因此產生執著、無明,這叫做色界住地。對於我們見聞覺
知心和寂照心的虛幻不明白,以為不住在世間的色聲香味觸裡面,只
剩下一個清淨心在,一念不生,以為這樣的境界就是解脫。不明白這
個心還是虛幻的,所以稱為無色界住地。以上是《菩薩瓔珞本業經》
裡面世尊為我們解釋四種住地。

世尊又跟我們解釋說:「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為始起四住地。」
那就是說這四住地的無明生起一切的煩惱,這種煩惱叫做「起煩
惱」,就是一念無明煩惱。

世尊又解釋說:「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那就是說,在凡夫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所會生起一切煩惱都屬
於起煩惱,起煩惱則是從四種住地產生。那麼這四種住地的煩惱之前
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生起,因此叫做無始無明住地。《勝鬘經》裡面也
跟我們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那就是說:無始無明住地所能
生起一切煩惱叫做「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只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才
會生起。

那就是說無始無明住地的煩惱要在明心見性之後,想要修學成為究
竟佛的心生起之時,才會產生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才會產生上煩惱,
所以上煩惱又稱為「過恆河沙數修所斷煩惱」。這是無始無明住地。
因此四種煩惱,並不是此師所解釋的那樣。

為什麼說他解釋錯了呢?我們再引述《瑜伽師地論》卷六和卷十裡
面的說明來為大家解釋。卷六裡面彌勒菩薩為我們解釋見一處住地:
「謂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由十六種異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何
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等十六種。

這就是說,所謂見一處住地並不是「每一個人有各人的知見」,
而是說它是不如理作意的施設所建立的觀念。因為不明白三界的虛
幻,不明白五蘊的虛幻,而執著五蘊是有、五蘊是無,執著因中有
果,因中無果等錯誤的觀念,這種不如理作意而施設的錯誤觀念,彌
勒菩薩說有十六種,這叫做見一處住地。

在卷十裡面解釋其他二種住地說:「欲愛云何?謂欲界諸行為緣所
生,於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色愛云何?謂色界諸行
為緣所生,於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無色界愛云何?
謂無色界諸行為緣所生,於無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無色界苦
果。」

這就很清楚的跟我們解釋了--欲愛住地就是因為欲界裡面的身口意
行作為助緣而產生的。在欲界裡面身口意三行,貪求不淨的飲界各種
苦樂,因此而產生欲界的苦果,這就叫做欲界愛住地或者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是說在色界境界中,經由色界的各種行為助緣,譬如對初
禪的五支的樂,二禪四支的樂等等而生起貪愛,因此產生色界苦果。
畏懼色界的定境失去,或者畏懼色界的樂觸失去,或畏懼失去四禪清
淨境界,因此產生色界苦果。這叫做色愛或稱為色界愛。

有愛或無色界愛,是無色界諸行為緣,也就是心的行為--四空定中
的心的行為。因為貪著無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產生無色界的苦果。不
是此師所解釋的看法。

周易繫詞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說的是不落善
惡的見聞覺知心,不是禪宗講的真心,禪宗只是把這一句話拿來借用
而已,這一句更不是在講一念無明,此師錯會一念無明,才會如此
說。

姓名:阿牛(202.166.200.29)於99/10/21(15:16)發表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彌陀佛
郁文大哥哥:阿牛偷偷告訴您,我師公的文章您也可以那個、那個、
臨壇降一降,反正東抓、西抓,五教一串,都是無生老母、明明上帝
搞出來的嗎?喂!不要告訴別人喔!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1(22:36)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牛 讀了那麼多 問您一個問題 何謂無明?
姓名:道如(210.244.153.197)於99/10/21(23:21)回應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二節 一念無明從何處來?
某師云:《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來。見佛性後,一念
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月溪法師語錄23
頁)
又云:《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裡面起一個
妄念,謂之一念無明。》(月溪法師語錄12頁)
又云:《一念無明不可破,明心見性後變為佛性。》(月溪法師
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84頁)
又云:《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不同之點:無始無明是無知
無覺,無生無滅:空洞黑暗,無善無惡,一無所有,是可以破的。一
念無明是有知有覺,有生有滅,就是從靈性裡面起一個妄念,謂之一
念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始有終,可以打破。一念無明是有
知有覺,無始無終,是不可破的,悟後變為佛性。》(月溪法師語錄
12頁、月溪法師著:大方廣覺修多羅了義經疏15頁)
又云:《一念無明又名一念妄動性,是不覺的起了念頭之謂。》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心經釋要82頁)

辨正:第一點、他說「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來。」這
樣的說法,和外道的說法相同。一念無明是四種住地煩惱,它從阿賴
耶識中煩惱種子來,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來。六根是由阿賴耶識以及
父精母血三事和合而生,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而生。

見聞覺知靈性是從有六根之後才有,因此見聞覺知靈性不能出生六
根。見聞覺知靈性是由阿賴耶識配合五根六識七識而生,見聞覺知靈
性是因為阿賴耶識中一念無明煩惱種子業力的緣故,受取五蘊身而
生。見聞覺知靈性是從五蘊及阿賴耶識的種子而生,不可以顛倒說。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云:「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
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
故,為始起四住地。」那就是說這四種住地煩惱都由阿賴耶識中四住
地煩惱種子而生,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來。

第二點、此師又說「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這句
話是大錯特錯了。那麼前面我們已經有說明了,這裡再提出一些補充
說明。如果見佛性以後,一念無明及六根會變為佛性的話,那麼佛性
應非本有。佛性既非本有,那就是修得。如果是因修而得,不是本
有,將來必定會散壞。

此外,「見佛性後一念無明及六根皆變為佛性」這句話有語病,因
為經典中世尊所說的是佛性本有,既然是佛性本有,又何必要將一念
無明和六根變為佛性呢?如果見性以後要將六根和一念無明變為佛
性,那麼這些變來的佛性加入原有的佛性,那佛性就變成有增減。如
果有本有的佛性和見性後變來的佛性,那眾生的佛性是二,由二合併
為一。這樣的說法與理不相應,與佛說經典相違背。既然是見性的人
就不應該說這一種未見性的人所說的話。

第二則 某師云:《以上所述係中乘破妄念無明境界。滅時是破,
但一動念又生,總是被不了。斷妄念是暫時的,難持永久,更與破無
始無明見佛性迥然不同。》(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38頁)

辨正:在佛法中沒有妄念無明這個名詞。依照此師的說詞,我們知
道他所謂妄念無明就是指一念無明。但是他不知道聲聞阿羅漢與緣覺
辟支佛的境界什麼地方相同?什麼地方不相同?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
法。

阿羅漢與辟支佛的共道,都是同樣斷盡一念無明而取證涅槃。兩者
的不共道在於聲聞是從斷煩惱及明五蘊空而得解脫,辟支佛則是深入
十二因緣觀,而了知生命輪迴根本,乃是在於阿賴耶識的煩惱種子--
無明,雖然知道有阿賴耶識,但找不到祂。

十二因緣觀比起四聖諦、四念處觀要來得深細,這不是阿羅漢之所
能知。但是不論阿羅漢或辟支佛都已經永斷妄念妄想。因為四住地的
煩惱已經斷盡的緣故;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緣故;如果說
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念無明之後,過一段時間又會生起妄念的話,
這不是真正的阿羅漢與辟支佛,而是修定或者是自己幻想的境界。

在四阿含中世尊曾經明確開示:「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
辦,盡諸有結,心善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所以不但小乘阿羅漢
永斷妄想妄念,中乘辟支佛也永斷妄想妄念。所以一念無明是可以永
斷的,不是此師所說的無始無終。

《大般涅槃經》卷34云:「煩惱亦爾,阿羅漢斷,終不還生。」
《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所以四種住地煩惱如
果已經斷盡,永無妄想妄念,不可能斷了又生一念。是故,說「辟支
佛斷 一念無明之後還會再起妄念」的人,就是毀謗世尊,不解佛所
說意。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1(23:27)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末學敢保證蕭平實說的再好也不可信 阿牛如不懂為何?可問末學
姓名:道如(210.244.153.197)於99/10/21(23:36)回應

阿彌陀佛 道如仙仔:這一答、一問是也。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1(23:39)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阿彌陀佛 道如仙仔:阿牛是信也是驗證。信不信由您,可不敢說如
不信來問阿牛也。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後學 阿牛 頂禮

姓名:阿牛(139.175.56.71)於99/10/21(23:49)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道如兄:您好!
我不懂,為何?
姓名:黑洞(203.107.0.10)於99/10/21(23:52)回應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三節 一念無明會變為佛性?

某師云:《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我們一念無明及六根通通要
變為佛性。》(月溪法師問答錄19頁)。
又云:《五蘊即一念無明化身,明心見性後五蘊變為佛性。》(月
溪法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36頁)
又云:《一念無明已變為佛性,故佛性所在,一念無明亦在。》
(月溪法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74頁)

辨正:第一、如我們前面所說,見性是看見我們本有之佛性,不是
將一念無明及六根變為佛性。佛性若是變來,終究還是會變壞。此說
不通,過失很多。

第二、五蘊不是一念無明化身。五蘊是以阿賴耶識中的一念無明四
種住地煩惱為因,加上父精母血為綠所成。若無父精母血,一念無明
本身不能成就五蘊,所以五蘊不是一念無明之化身,因為一念無明非
形非色的緣故。如果明心見性後五蘊變為佛性,那麼開悟的人必定永
不死亡,因為五蘊已變為佛性,而佛性不生不滅的緣故。

第三、他說「一念無明已變為佛性,故佛性所在,一念無明亦
在。」
如果這樣的道理可以成立,那麼八地以上菩薩及諸佛應該全部都沒有
斷盡一念無明。可是許多的了義經都說八地以上菩薩以及十方諸佛已
斷盡一念無明,所以不可說「佛性所在,一念無明亦在」。而且此師
這個說法有語病:一念無明既然已經變為佛性,則一念無明應該已經
不存在。所以不可說「佛性所在,一念無明亦在。」此師說法前後自
相矛盾,絕非證悟之人,學人請自辨別。

姓名:阿牛(163.32.208.218)於99/10/22(14:06)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四節 一念無明無始無終?

第一則 某師云:《一念無明六根從見聞覺知靈性來,見佛性後一
念無明六根皆變為佛性,所以一念無明不能斷。》(月溪法師語錄23
頁)
又云:《以上所述係中乘破妄念無明境界。滅時是破,但動念又
生,總是破不了的,蓋斷妄念是暫時的,難持永久。》(月溪法師講
無始無明38頁)
又云:《中乘修法者觀此三世眾生盡為十二因緣所支配,而十二因
緣則依一念無明而起。認為小乘未能破此一念,故非究竟。倘能將此
一念斷倒,便可超出三世,了生脫死。故其用功方法在將一念無明打
掃乾淨,達於空洞冥漠、一無所有之境。自謂已證涅槃,誰知乃落於
無始無明境界也。此境空無所有,冥頑不靈,與木石無異。況一念雖
暫時停止,若受刺激仍能再起,故中乘所證非究竟也。》(月溪法師
講禪宗修法57頁、月溪法師著:禪宗源流與修持法54、55頁)
又云:《一念無明不可破,明心見性後變為佛性。一念無明雖為邪
法根源,然可利用,以打破空執(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月溪
法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84頁)

辨正:第一點、一念無明及六根不是從見聞覺知靈性來,見佛性以
後一念無明及六根也不會變為佛性。前面已經說明了。辟支佛非末斷
盡一念無明,前面也已經說明了。

第二點、辟支佛及阿羅漢都已斷盡一念無明,既然斷盡一念無明,
一切妄想煩惱永不復起。如果煩惱妄想又生起來,就是沒有斷盡一念
無明,只是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
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

在《四阿含》中,佛世尊處處開示說:「阿羅漢者,梵行已立,煩
惱已盡,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瑜伽師
地論》卷50彌勒菩薩云:「謂阿羅漢比丘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
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卷52又云:「阿羅漢果諸漏永盡,於相續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
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
退。」所以一念無明是無始有終的。

一念無明如果已經究竟斷,就必定永不復起。如果沒有斷盡一念無
明四種住地煩惱,就算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八萬大劫之後突然又生一
念,仍然還要輪迴。如果斷盡一念無明,就沒有這種過失。世尊及彌
勒菩薩都說一念無明是可斷,是斷已永不復起,是無始有終,不是此
師所說的無始無終。

第三、《勝鬘經》云:「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
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又云:「阿羅漢辟支佛
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
無明住地。」請大家注意這一段經文,因為這一段經文可能是此師誤
會阿羅漢辟支佛末出三界之原因所在,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勝鬘經》這一段經文說:阿羅漢與辟支佛已經斷了四種住地無
明,但是,在無漏法方面還沒有完全究竟,因此還無法得到自在力,
不能證得佛的無住處涅槃。甚麼叫做無漏不究竟呢?就是無明住地--
就是無始無明末破末斷盡。因此阿羅漢及辟支佛是斷盡一念無明的。
從這裡我們就知道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不是無始無終,而是無
始有終。因為是無始有終的緣故,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八地以上菩
薩及十方諸佛能取涅槃。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話,這些聖人就
不能取涅槃了。因為入了不斷一念無明的涅槃(如果有這種涅槃的
話),還是會起一念,起了一念,還是要在三界裡面受生。

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話,世間就沒有阿羅漢、辟支佛、八地
以上菩薩,沒有十方三世諸佛了。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話,那
麼《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阿含四藏、勝鬘經》都全部應該燒
掉。如果一念無明是無始無終,是不斷的話,那麼佛便是妄語。眾生
到底是應該要相信此師呢?還是應該相信佛的話呢?請佛子們深思明
辨。

第四、想要見佛性的話,並不是用一念無明作為工具來破無始無
明。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一念無明是四種住地煩惱的名稱,猶如一
切的名相,它本身沒有作用,不可能成為工具。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
者,必須要用六、七二識的作用,去參禪修定才能見佛性,如果離開
六、七二識,那就沒有人能修定參禪,也沒有人能夠開悟,也沒有人
能眼見佛性;此師竟連此基本唯識道理亦不懂,真叫人驚訝!所以不
可學此師說:「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也不可以說:「用一念無明
去見佛性。」

第二則 某師云:《修大乘人知一念無明之不可破,故利用一念無
明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本源自性,乃擒賊先擒王之法也。》(月溪法
師講禪宗修法59頁、月溪法師著:禪宗源流與修持法56頁)

又云:《佛性與根本無明、一念無明,乃從無始以來俱有的,佛
性、一念無明俱是無始無終的。》(月溪法師問答錄29頁)

辨正:修大乘佛法的人除非像此師一樣誤解佛法,否則不會說一念
無明不可以破。因為大乘法中有許多大乘經典都說要破一念無明。例
如《楞伽經、圓覺經》都說要斷事障。事障就是四住地煩惱,就是一
念無明。

《維摩詰經》菩薩行品也說:「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
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減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又云:「菩薩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云:「菩薩行阿羅漢慈,破
結賊故。」

《勝鬘經》云:「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
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十地經》也開示菩薩應斷一
念無明進入八地。《楞嚴經》也開示一念無明的各種煩惱應該要斷。
諸大乘經開示菩薩應該要斷除一念無明之處甚多,我們無法一一枚
舉。所以一念無明應該要斷除。

但是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
不容易成佛。所以《維摩詰經》云:「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復能發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悟後起修,應該要修除煩惱習氣,斷
盡一念無明,而明心見性應該要在斷盡一念無明之前完成。此師雖然
處處說法講:「一念無明,無始無終,斷不了。」但是他在註疏《楞
伽經》的時候又講:「中乘斷一念無明,證辟支佛果是也。」卻又自
相衝突了。

第三則 某師云:《此言聲聞所以被自共相境界所漂轉者,以彼但
斷四住煩惱而未破無始無明故也。》(月溪法師講楞伽經237頁)
又云:《心解脫者斷一念無明,落於空執,則香消矣。》(月溪法
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226頁)

辨正:此師的許多開示語錄書中以及他繪製的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
的表解之中都說一念無明不可斷,是無始無終的。例如他說:「起一
念無明,妄動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無始無終的。》(月溪法師
問答錄73頁)另一本書又說:「一念無明是有知有覺,無始無終,是
不可破的。」(月溪法師語錄12頁)

但是他註疏《楞伽經》和《維摩詰經》的時候,因為經裡面說應該
要斷一念無明,所以他又隨著經文說一念無明是可以斷的。所以有這
兩則的開示,但是卻和他自己所說的法,自相矛盾。有時說可以斷,
有時說不可斷,莫衷一是,令人無所適從。如果一念無明可以斷盡,
不是斷而復起,即是無始有終,不是無始無終了。我們已經發給諸位
影印的表,諸位自己去加以分別判斷,詳細閱讀對照就會明白。我們
今天就說到這裡。

姓名:阿牛(139.175.56.69)於99/10/23(01:14)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轉貼「正法眼藏---護法集」 蕭平實 著述

第五章 關於無明之辨正 第五節 一念無明不須斷除嗎?

我們今天進入第五節,談一念無明不須斷除嗎?

第一則 某師云:《諸法起於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若能破
空執無始無明,則一切法皆變為絕對佛性妙用,故一念無明不須
除。》(月溪法師著:維摩詰所說經疏全集121頁)

辨正:「諸法起於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這句話不對。因
為諸法是從一念無明煩惱種子而生,菩薩還沒有開悟之前不需要破一
念無明的修所斷煩惱,但是必須破一念無明的見所斷煩惱--就是見一
處住地煩惱。如果不破見一處住地,就不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時
候必定同時破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破一念無明的見所斷煩惱;所
以不可以說一念無明不可破,如果這樣講,一定是沒有明心見性的
人。

他說:「若能破空執無始無明,則一切法皆為絕對佛性妙用,故一
念無明不須除。」也不對。所謂空執是指已經斷盡修所斷煩惱,證得
人無我的境界。既然已經到了空執境界,就必定已經斷盡一念無明;
還沒有斷盡一念無明的人不能到達空執人無我境界。依照《楞伽經、
圓覺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都說佛地已經斷盡一念無明。此
師自己說見性以後便是究竟佛,如今又說:「一切法皆變為佛性絕對
妙用,故一念無明不必除。」這樣講法,就跟經典所說相違背。

佛說一切人成佛都必須要斷事障與理障,才能成佛。《圓覺經》
云:「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如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若此
二障末得斷滅,名末成佛。」事障就是一念無明。所以悟的時候斷除
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剩下的部分是修所斷煩惱,應該在悟後努力
修行,全部斷除。斷除之後,才能進入菩薩阿羅漢位或第八地,也還
沒有成佛。

成佛之前,必須先進入到第八地;欲進入第八地,必須斷盡一念無
明。經云:「欲求密嚴土,當修十種智:法智隨生智,世俗知他心,
及苦集滅道,盡皆無生智。」無生智從明心見性得,至佛地圓滿。盡
皆由破一念無明得,菩薩八地或阿羅漢位圓滿。欲成佛,欲解脫,必
須斷盡一念無明。所以一念無明必須除,而不是不必除。

第二則 某師云:《斷見惑思惑如硬將百里河流堵住,不但辦不
到,即使做到,終有一日崩潰成災也,學者慎之。比喻龍潭出水的水
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
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月溪法師語錄192頁、月溪法師問答錄
72頁、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127頁、月溪法師著:禪宗源流與修持法
123頁)

辨正:此師不明白斷一念無明之意義,也不明白斷見惑思惑的意
義,更不明白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乃至初果斷三縛結,三果斷五
下分結,阿羅漢斷五上分結的境界也都不懂。定學方面的四禪八定、
八背捨乃至滅受想定的內涵,他也不懂。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比喻。

聲聞人修四禪八定及八背捨而證得滅受想定之後,永遠沒有妄想
念,不須觀照,妄念自然不起;見惑、思惑、一念無明,都已經斷
盡,
並不是做不到的事。如果做不到,那世間就應該沒有阿羅漢辟支佛,
但是佛說世間真實有阿羅漢辟支佛。

佛陀住世的時候,諸大阿羅漢如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
連尊者、蓮華色比丘尼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都已經斷盡見思
二惑等一念無明。並沒有像此師所說的,斷思惑見惑之後哪一天崩潰
成災。

《圓覺經》世尊云:「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所
以我們從這一句開示就知道,妄念其實是可以斷盡的。所以他用龍潭
出水來比喻斷見思二惑及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

一切外道修行人,也有許多人修得非想非非想定,修得此定之後
八萬大劫之中不起一念,所以妄念不是不可斷。不可以因為自己沒有
能力斷一念無明及妄念,便向一切人說:「一念無明及妄念不能斷、
不可斷、不必斷。」不可以因為自己無力斷煩惱斷妄念,便說煩惱妄
念不可能斷。身為佛教法師,竟然因為自身無法修證,便推翻佛所說
的法,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姓名:阿牛(202.166.200.11)於99/10/23(13:38)回應
信箱:n3748@ms14.hient.ent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