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了達諸法皆依緣而生,
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
姓名:善護念(168.95.0.4)於99/07/15(17:32)發表

善護念仁者:
在下一點愚見,緣起幻化,應沒有自性,也沒有本來,才是緣起性空
啊!謹供參考!
姓名:學功夫(203.83.76.125)於99/07/15(22:28)回應

慧解脫或俱解脫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依解起行 行起解絕
一門深入 當今以持戒念佛最穩當
姓名:念佛三昧(202.144.230.21)於99/07/16(17:36)回應

學功夫菩薩:
多謝您的高見!
善哉!善哉!

姓名:善護念(163.32.18.190)於99/07/16(20:35)回應

"緣起性空" 是悟道前 即"隨緣不變" 金剛經前半段
"性空緣起" 是悟道後 即"不變隨緣" 金剛經後半段
見空性要實證實修

姓名:未見空(202.144.229.210)於99/07/17(01:09)回應

三昧兄所言欠當、前后矛盾。“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似說不應解義
﹔“依解起行,行起解絕”顯然是說行依解起,無解不能起行。故前
后矛盾,讀者難得要領。
佛法的學修總不外戒定慧、聞思修。戒定慧是聞思修的內容,聞思修
是戒定慧的方法。如果說不許理解經意,則顯然與佛所提倡的聞思修
相悖,那么誰會成為三世佛怨呢?
先依比量通達,而后定中現証乃為修慧通途,這也正是“依解起行,
行起解絕”的真正含義。
淨土法門雖以信愿行為宗,但亦不離“解”,淨宗被稱為易行難信之
法,唐譯彌陀經稱此法門為“極難信之法”。說其難信,就難在她太
奇、太特別、太容易。若非深入教海,很難認識淨宗的超勝獨妙。先
師祖蓮公大士將淨宗的修學歷程歸納為:理明、信深、愿切、行專、
功純、業淨、妄消、真顯。從這八個次第可以看出,理明為先導。也
就是說對于教理理解得有多明,信就有多深,相應的愿與行也就有多
切、多專。若教理不明,雖亦有信,也很難與外道之信相區別。
姓名:淨才(139.175.7.15)於99/07/18(07:00)回應

護念兄:
見此題目,不勝歡喜。不才當年(九年前)因聞此句,即對佛法生起
信仰。想來似與此句有較深的因緣。今略呈管見。
一切事物皆仗緣而起,無論生滅皆稱緣起。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無一事能不依他緣而生,并常住不滅的。在緣起的萬事萬物中,無
一物具有常住不變的自性,故稱無自性,或自性空(簡稱性空)。切
不可將性空理解為什么都沒有。
仗緣而起(緣起)的事物無自性(性空)。是說緣起的事物當體無自
性,而不是說當物相滅失或離開物相后,方有空性可尋。──色即是
空。
而萬事萬物也正因為無自性(性空)才能隨緣而起(緣起),──空
即是色。否則如果有不變的事物(自性不空)存在,則無論怎樣都不
會有所變異的,那么也就決不會有物相的成住壞空了。
《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一句很重要,乃為觀自在菩薩行於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即一切色法心法)皆無自性。此顯五蘊
當體皆空。而不可解為“照見空”,蓋因離五蘊別無空性可得。
由此亦聯想到六祖大師的一段偈語:“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
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錯解此語者不在少數。六祖大師講法,
多從真諦上闡發。偈中的佛法二字非關俗諦,乃指真諦而言,亦即般
若法或第一義(空性)﹔世間二字意指五蘊世間。如此則偈義甚明:
第一義即在五蘊中,離開五蘊別無第一義可求。這不是對“照見五蘊
皆空”最好的詮解嗎?觀自在菩薩如是,六祖大師亦如是。
姓名:淨才(139.175.7.15)於99/07/18(07:02)回應

淨才師兄
"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 受教了,
阿彌陀佛.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冤", 非"怨", 表示很可惜, 冤枉之意)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知障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事一心 見真理"

"解" 如同開車燈, 照亮前面的正路, 不至走錯路, 但要"行" 車子才
前進往彼岸. 如理作意, 走慧解脫的路一樣要修"止觀".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依解起行 行起解絕(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一但"行"起, [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
這些都要"絕", 心一直念的佛號都要"絕"了, 功夫阿!!! 無念而念!

誦經不思經義,(才能入三昧),為何不思,道理相通.

即便"念佛三昧", 功夫仍有高低, 打佛七止靜時是得一心好時機. 剋
期取証.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自然了悟. 不然都不是真的.

什麼事情都不能想的, 一想就錯.

愚見.
姓名:未達一心(202.144.230.78)於99/07/18(07:41)回應

未達一心
你說「一想就錯」,這樣你上的帖是否想出來的?還是抄來的,如是
想出來,這應是錯的了,不過錯也沒問題,因這里人人都是錯的,很
多人伴你呀?
姓名:sam(199.41.199.239)於99/07/18(10:10)回應

未達一心
嗚!嗚!想是無辜的,不想才是錯的。

姓名:ccf(203.67.162.241)於99/07/18(10:17)回應

ccf

不斷百思想,菩提日日長.
姓名:螺汗(163.31.138.98)於99/07/18(12:12)回應

Sam Ccf

修行要如活著的死人 "六賊"不侵"心王" 不反"客"為"主"

"不想"那從那來?! 真心流露! 不是從 色受"想"行識 而來. 末學是
知理未達事. 參考禪宗最後破三關.

修止觀要"如理作意", 但極高禪是不想的. 大家學者做活著的死人試
試. 不起分別心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
姓名:未達一心(202.144.230.142)於99/07/18(16:13)回應

個人提出一些經驗 緣起性空當然能依文解意 但保證你還是一頭悟水
我的感覺是多接近善知識 讀頌金剛經心經 中往往會不經意中了解而
體會進而法喜充滿 而且會隨本身的慈悲喜捨心的深淺而有不一樣的
感受
姓名:wgm(210.66.138.81)於99/07/18(23:12)回應

未達一心
你好像對我說,由這里去到終點的方法,就是要站著保持不動,這樣
終點就會跑過來,你試過可能的嗎?理論上說得通嗎?
姓名:sam(199.41.199.245)於99/07/18(23:42)回應

未達兄:
從回帖上可以看出仁兄的兩點主張:一是學與修是對立的,不能并存
﹔二是主張不思維即是道(或入道)。
對于前者,如來一向主張要聞思修并重,不可偏廢,并且三者是互為
功用的。先由聞而啟信,再由初步的信,進而思維抉擇法要,然后如
其思維抉擇而起實修,以証其所信。佛法的學與修總不外乎聞思修三
者。
古德對此亦作過如是闡述:“學而不修,增長邪見﹔修而不學,增長
無明。”。學好比問路,修好比行路。由學而知路徑,由修以達目
的。問路而不行路,決不會達於目的。知道了出離生死的法要而不進
修,則必將常淪惡趣,無有出期。更有甚者,將佛法當作學問來學,
則越學我慢越盛。藏諺有云:學而不修,將越學越狡詐。如果不問路
頭,不知方向,強行上路,只恐越走越遠,欲出輪回,難矣!
故知學與修定不可偏廢,只是學人於不同的階段,或因機感的不同,
會有不同的側重,這是許可的。但決不是說哪一個是應棄舍的。昔六
祖大師尚因聞半部《金剛經》而得以入道,何況愚笨如我者敢輕棄於
聞思者乎?過河拆橋非學道人所為,何況未過河就想把橋拆掉。
至于仁兄所持的后一個觀點,在我漢地佛教徒中有一定的普遍性,但
這決非佛教的觀點,而是佛法要對治的斷滅見。
試想如果不思維即是道的話,那么無色界天人都已成佛了,因為無色
界定(外道的修法)中已沒有思維相了。但顯然他們還未出輪回,尚
不能斷除行苦。若進一步說,小乘聖人、四果羅漢,斷盡了見思二
惑,一切思維相了不可得,安住在寂靜的涅盤境界中。雖自苦已了,
但離成佛還差得遠。《首楞嚴經》中甚至把阿羅漢境界立為五十種陰
魔之一。可見不思維不僅不是正道,甚至是引人入魔的邪道。
經云: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若復著于空,諸佛不能度。
至于止觀中的止,是指如欲安住于一所緣,并由此而引生的輕安。決
不是不思維。
誦經不思維,把經當作咒來念,亦只是漢地部分法師的主張,為令于
慧解無有堪能的行者息心得止,不失為一種方便。若具堪能,須是隨
文作意,以明方向、知取舍,方能無過而行。若將不思維經意當作誦
經通法、定法,則三藏靈文通屬無意義,佛說法四十九年亦屬多余。
佛做出多余、無意義的事,那么佛的智慧就有所不足。智慧不足不堪
為佛。如此則佛不堪為佛、法不堪為法、僧不堪為僧,那么我們的三
皈依又意義何在呢?
若欲廣明不思維修的過患,敬請詳讀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
略)論》。
姓名:淨才(210.244.89.23)於99/07/19(07:23)回應

未達一心
何不試做死著的活人?
姓名:ccf(203.67.162.238)於99/07/19(08:10)回應

世界緣起是,世界性空是,眾生緣起是,眾生性空是,諸法緣起是,
諸法性空是。
要如何了悟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必須深入眾生,深入世界,深入
諸法。才能了解生起生滅,在日常生活中去體驗如何緣起如何性空何
謂緣起何謂性空
緣是聚義,性是具足義,緣起具足,具足緣起,本來具足何曾緣起
緣起不過具足用
世界、眾生、諸法不過是具足用
姓名:慈心(203.95.227.58)於99/07/19(18:03)回應

淨才菩薩,ccf菩薩,慈心菩薩...等諸位菩薩:
多謝您們的高見!小弟感激不盡.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共勉之~
姓名:善護念(168.95.0.10)於99/07/19(20:32)回應

淨才兄:1 淨土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是您的老師嗎?能否介紹大家一些
淨宗好書?2 您如何看待首楞嚴經和般若經在思想上的衝突?
姓名:leeyc2(168.95.0.6)於99/07/19(20:54)回應
信箱:leeyc2@ms37.hinet.net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