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經驗談


比較喜歡以菩薩道實踐人間淨土的大乘佛教,這充滿了對人的關懷和
付出及對社會的貢獻,也盈滿著對生命的積極和希望。從一點一滴的
慈悲喜捨入世工作中,深入看盡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漸漸,相對地
一點一滴息滅貪瞋痴。以菩薩道實踐慈悲喜捨的人間佛教的成就,實
比一些了無生氣自以為聖教的狂禪,梵淨,死律超越了一點。天天將
開悟或解脫掛在嘴上,太重了,離覺悟真理更遙遙無期。

因大乘人間佛法關係,每天於人世間的悲欣交集中歷煉,沒有逃
避,法喜充滿﹙有時不﹚。美哉大乘人間佛法!

姓名:人間(139.175.6.78)於99/03/10(19:40)回應

大乘佛法的殊勝--------------------慧廣法師

大乘佛法,它有哪些殊勝呢?

我的感覺它有──

包容心大

慈悲心大

願力大

智慧大



為什麼會包容心大呢?因為大乘佛教非常重視外化,在某方面來說,
自修是比外化容易的。自修是自家事,自己可以做主的,只要把自己
安撫好就行;度他則眾生根基千差萬別,各人的習性、脾氣、喜好各
有不同,所以必須有種種的方便設施。

也因此,也就要有更大的包容心,來包容眾生的各種毛病。就算他沒
有正信,只要他不排斥佛教,佛門依然把它當作信徒;就算他喜歡
的,不一定是佛法,如愛消災、卜卦,看風水、地理等。這些都不是
佛教徒應有的。但有些佛教徒就有這些毛病,不是你一時改變得了他
的,你不包容他,難道要把他趕出佛門?

地獄中的十惡眾生,地藏菩薩尚不捨之,何況這些有心向佛,只是一
些習氣,暫時尚改不了而已。佛門豈可就捨棄他?於是,只有包容
他,再慢慢用方法度化他了。

所以,真正有大乘心的人,知道眾生難度,他絕不會排斥佛教的其他
法門、更不會有宗派之心。因為,多一個佛教法門,就可以多度化一
些有緣人。就算法門屬於方便,不能度人至正信,那也無妨。就給他
種個佛緣,作未來度化之因吧。



再說,慈悲心大。

包容心顯現的,就是一種慈悲心。因不忍見眾生苦,希冀他們能信
佛、入佛知見,以至解脫生死苦,所以,才以種種方便設施來度化他
們、包容他們。若沒有慈悲心,要包容眾生的種種,確實不容易。

由於慈悲心的緣故,菩薩可以為動物捨身,為了救眾生寧願自己犯戒
而下地獄。大乘佛教經典充滿這些故事。古代禪師故事中的「南泉斬
貓」、「歸宗殺蛇」,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細細去思維其悲
心,就算是男人,也不免熱淚盈眼!

而由原始佛教的不殺生、可以食三淨肉,到了大乘佛教,演變為不可
食肉、必須素食,也是基於這種慈悲心──不忍眾生的血肉、痛苦,
化為你我口中的佳餚。所以,菩薩道學人,一定要素食。

我們或許會想,菩薩捨身可能只是一種故事,現實上怎麼可能發生
呢?其實,人間早有許多菩薩。當父母為了兒女,不辭辛勞的工作,
受苦受難毫無怨言,菩薩就在那裡;甚至新聞報導中,火災現場,母
親為了救兒女,犧牲於大火中。那不是菩薩嗎?

只是,父母的愛但及於親生兒女,菩薩的慈悲則廣及一切眾生。如此
而已。



願力大。

「願力大」又是源於「慈悲心大」而來的。

「願」是作事情的動力,也是對抗業力習氣最好的武器。當一個人發
願之後,他心中就有個目標、他就會朝向此目標去進行。所以,大乘
佛教很注重發願。求生淨土者,念佛之後,要發願回向淨土;修行
者也要發願,我要禮多少拜佛、要念滿多少萬句佛號,或一天要作多
少功課....。

菩薩中發願最有名的,有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有名的「普賢行願品」一部份,被古代祖師編入晚課課誦中;地藏菩
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更是無人不曉。

「發願」在大乘佛教的修行中,更被用為修行淨心的方法。規範出家
生活的「毘尼日用」,讓出家人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藉著發願
來淨心。例如:

睡眠時,要念「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睡醒時,要念「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上廁時,要念「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

洗手時,要念「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理髮時,要念「剃除鬚髮,當願眾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洗澡時,要念「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

這些偈語,引自《華嚴經》「淨行品」。從其中可見到大乘的修行
──藉著發願,念念推己及人。從利他的願念中,來淨化內心的我見
我執等煩惱。



願力大,智慧也就大。智慧是伴隨著願力來的。

智慧是指處理事情時的一種明斷果決。也就是把事情處理的正確、無
誤;把事情安置的適當,對情況拿捏的恰到好處。這個,我們就說它
是智慧。

眾生是難度的,菩薩在弘化的過程中,除了要有包容心、慈悲心之
外,更要有相當的智慧。智慧當然不是憑空而生,它是靠著經驗累積
而成的。經歷越多,智慧也就越圓熟。古代儒家說:天將降大任於斯
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然後,一個人才能擔當
大任。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修持解脫道者,和修持菩薩道者,他們不
同之處。前者的智慧在於根本智方面,對於修行斷煩惱上,他是經驗
豐富的,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在度化眾生上,卻不夠圓熟。古來不
都有一些有道之士,講經弘法少有人聽的事例嗎?反而一個道行不如
他的人,卻能度化許多人。

而修持菩薩道者,由於常與眾生打交道,他的經驗是豐富的,深知眾
生的根性,而能開演種種方便,來吸引眾生上門,再導入正信。

這些,都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姓名:慧廣(139.175.6.78)於99/03/10(19:45)回應

談到大乘佛教的包容性,我想起去年一位法師所講的話。

去年供僧時,我參加會場服務,看到上千位出家師父,有穿本地長衣
的,有密教的,也有穿南傳袈裟的,真是各有各的莊嚴。

供前有幾位法師開示,一位談到,大乘佛教的特點,就是在包容心
大,我們的佛教雖然是大乘的,但密教的來,我們也歡迎他;南傳的
來,我們也歡迎他,都讓他們在台灣開設道場,弘法度眾。

不過,法師說,很遺憾的,有些密教或南傳的,可能對大乘佛教不了
解,也可能只看到本地佛教的毛病,未看到優點,便不認同大乘佛
教,而加以否認,排斥。法師說:希望外來的佛教宗派,也能尊重本
地的佛教,大家互相尊重,共同弘揚釋尊之法。

我想,法師應該是有感而發吧。看看達賴喇嘛來,台灣佛教徒供養了
他多少錢,其他密宗活佛來弘法也一樣,南傳的法師尊者來台灣弘法
也一樣,台灣的佛教徒也都供養了他們不少。可見大乘佛教徒包容心
是很大的,並無派別之分。
姓名:魏居士(139.175.6.78)於99/03/10(19:48)回應

回佛法討論室精華集